English

00:00/00:00
Error loading: "https://flv1.gmw.cn/gmw/videoroot/2015-03-31/1427788577173.mp3"
【嘉宾简介】
徐艳玲,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生活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命题
徐艳玲 2015-03-31 王营

  【内容提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习总书记的讲话,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明了方向。从高校的角度,我认为,这事实上向我们提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的新命题。

  谈到“生活化”,许多人会想到西方现象学大师胡塞尔“生活世界”的概念。的确,胡塞尔也好,哈贝马斯也好,这些西方哲学家都对“生活世界”的概念进行过探讨。不过,不能仅仅把西方学者的“生活世界”理念作为这个论题的理论基础。因为,以胡塞尔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尽管关注到了“生活世界”的无限丰富性,然而,其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还是为了解决西方的文明危机,从根本上说还是属于一种“意识哲学”,缺乏实践色彩。那么,我们能不能在马克思主义那儿寻找到理论支撑呢?答案是肯定的。马克思说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以及“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等等,这些论断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明确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他鲜明提出了“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的论断,可谓至理名言。这些都是我们今天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命题的重要思想来源和理论支撑。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是一个新命题,其基本意蕴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生活而进行的教育。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演变的轨迹,来自于生活世界并存在于生活世界之中。生活是价值观形成的沃土,也是价值观认知和认同的源泉。这就要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这可以从横向和纵向的双重维度来看。从横向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要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进行,而且要在学习生活中进行;不仅要在大学生的学校生活中进行,而且要在大学生的校外生活中进行。从纵向看,不仅要在学校教育阶段的生活中进行,而且要在大学生一生的生活中进行,这是一个终身感悟、渐进展开的过程。

  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要以宽广的视野和辨证的思维看待当下的生活世界。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并不意味着价值观教育等同于生活、教育在生活世界中消融。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并不是无条件地迎合生活世界。事实上,真实的生活世界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双重的影响。一方面,人类世代相传的追求真、善、美的生活实践,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良好的熏陶。另一方面,在当今复杂的时代语境下,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之间产生了落差,给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带来了不少的困惑和影响。因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首先要求大学生正确认知当下的生活世界,并在生活世界的感知和领悟中,牵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从而引导自己健康的生活。

  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要把生活化的校园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舞台。特别是通过学生社团、宿舍、网络等载体,使大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无声地获得核心价值观教育。就像杜甫诗中所说的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应该是最高的教育境界了。要达到这种教育境界,必须有教育理念的更新。在这里我倡导“食盐说”。打个比方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好比食盐,我们过去的错误往往是大把地往学生嘴里面塞,可是太咸了,学生难以下咽。现在,我们把一点点食盐,有时或许就需要一点点,放到色、香、味俱佳的菜肴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吃下去。其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功效就在里面了。

  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当下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工作。在“三进”中,“进教材”容易,“进课堂”也容易,但“进头脑”则难。需要指出的是,传统的灌输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规律,过多地进行知识灌输,学生记住的往往只是大量的“知识”层面的东西。例如,大多数学生能够记住或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12个范畴,但可能并没有使大学生在内心深处激起价值观认知和认同的冲突,没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汇到自己的精神血脉之中,也没有改变大学生原有的行为模式,因而这样的教育效果并不令人乐观。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就是从大学生的生活出发,结合现实中每一个具体而微的场景,结合身边每一个具体可感的“故事”,通过感知、领悟和升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知识体系”转变为“认知体系”,继而转变为“认同体系”,最后升华为“信仰体系”,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成为大学生心灵的罗盘,而且成为他们行为的指南,从而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也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命题最深层的意蕴。

  由此可以说,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不一定打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号,而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请下“神坛”,让它回到大学生生命个体感受的真实的生活世界,通过具体的事实和辩证的逻辑,去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正确性和真实性,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指向。这就是,首先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大认同,即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在这个基础上使大学生的行为模式默默地、暗暗地、悄悄地发生预期的改变,这样的行为模式承载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我们才能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了成效,达到了“铸魂”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还要“化”很长一段时间,可谓任重而道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