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智库发展需加强基础研究

2016-03-19 15:43 来源:人民政协报  我有话说
2016-03-19 15:43:02来源:人民政协报作者:责任编辑:蒋正翔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民建中央常委 李兰

  今年1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2015》显示,中国智库数量位居世界第二,拥有智库数量达435家。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全球智库评价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智库数量呈“井喷式增长”,新智库频现。

  纵观国内外学者与机构关于智库的研究,对于政府决策的支持与贡献几乎可以被认为是评价智库的最主要标准,即智库的对策研究是关乎智库质量的关键之一。然而,作为对策研究的理论土壤与分析方法支撑,智库的基础研究近年来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甚至有弱化的倾向。

  关于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中国古代有庄子“无用之用”的论述,古希腊时期有对“无用之学”的实践。而对比当代国内外智库的基础研究与对策研究,可以看到:全球排名第一的美国智库其辉煌业绩正是因为拥有全面而扎实的基础研究知识,包括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巨大成果;以综合性强、产业集中度高、跨国经营为特色的德国智库其学术型智库占到总数的75%,为其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政策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反观我国,受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影响,限于资金、人才、地域、自身定位等因素,我国智库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更看重短时期内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的贡献率,对基础研究的作用“短视”;不注重发挥和开发基础研究对对策研究的支持作用;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智库,不能有效的共享基础研究的成果,智库建设不能形成网络效应;智库中基础研究成果的评价标准、人员的考核与激励机制亟待改善等。

  相比应用研究与对策研究的高产出比、高关注度,基础研究的受关注小、产出比低且周期更长,这进一步加剧了基础研究与对策研究在资源获得方面的不平衡。建议从国家层面,提倡智库建设中基础研究与对策研究并重,提升社会对智库基础研究重要性的认知度,从政策支持、资源分配、体制建设等方面为智库的基础研究提供更有利的支持。

  以数学、物理、化学、哲学、社会科学、历史、文学等基础学科为研究主体的基础研究,涉及社会根基的延续,是最终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石。以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国家软实力为主要目标的中国智库建设,脱离不了基础理论与学术研究。建议从全国智库建设与发展的布局着手,进一步明确政府智库、高校智库、企业智库、社会智库等不同类型智库的定位与作用,形成以不同学科的基础研究为点、不同课题所涉及的交叉学科研究为线、不同地域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对策研究为面的“点、线、面”三位一体的全国智库支持网络。

  智库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我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弊病影响了我国基础学科研究人才的数量及水平。建议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注重基础学科研究型人才的培育,促进不同学科的人才均衡发展,为智库机构研究人才的输入做好储备。

  因为不同的研究目的,基础研究成果以学术论文发表、专著出版为主,而对策研究成果以被政府、企业或机构采纳、影响决策为主,二者的考核标准不同,而考核结果直接决定了研究资金、投入人员等资源的分配。建议健全智库自身的管理机制,完善智库内部的考核体系,为基础研究人才提供合理的物质保障,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基础研究不仅提供理论基础,更可以和现代科技结合成为前沿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的制造者与提供者,为对策研究提供与时俱进的分析方法与分析工具。建议智库基础研究应关注基础学科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热点问题及现实问题的关联和交叉,充分挖掘基础研究的可为之处,提升基础研究与对策研究的水平,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与发展。

[责任编辑:蒋正翔]
您此时的心情
新闻表情排行 /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