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的新空间

2016-06-15 11:22 来源:《湖北社会科学》  我有话说
2016-06-15 11:22:29来源:《湖北社会科学》作者:责任编辑:李萍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上海金融学院客座教授 陈锡喜

  内容提要:深化思政课的改革和建设,其中教材建设的根本,是提升马克思主义对于当代社会矛盾的解释力,并解决教材内容简单重复的结构性问题。队伍建设的重点,应从课程培训和方法探索转向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激励教师将对“主义”的研究和对“问题”的研究结合起来,并把握好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批判性与辩护性的关系。课堂教学的基点,是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这需要将“以育人为本”定为教学目标,把对意识形态的认同同满足大学生成才需求结合起来,做到“照本”而不“宣科”。学科建设的支撑,是以理论研究成果带动课程体系建设,形成相对明确的学科建设方向,以“资政育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功能定位,同时要“固本外联”,加强对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互动。

  关 键 词:高校;思政课;改革建设

  标题注释: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大中小德育课程一体化研究”(13JZD04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社会的统治思想、核心价值和话语主导权”(12YJA71001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05方案实施10年来,在中央直接领导下,在思政课教师努力下,思政课改革和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这不等于今后改革的空间已很小,主要是搞教学方法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年底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办好,关键是把教材编好,队伍建设好,把课讲好”的批示精神,不仅为思政课的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努力方向,而且还为思政课的进一步改革,提示了新的空间。办好思政课,这是社会主义大学性质所决定的,是贯彻“德育为先”这一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主题的主渠道,也是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这一重大判断的延伸。而办好思政课,教材是基础,教师是主导,讲课是平台,而支撑这“三好”的,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这四个方面,都尚有可开拓的“新空间”。

  一、教材建设的根本:提升马克思主义对于当代社会矛盾的解释力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马工程”)启动不久,便将高校思政课教材编写纳入其中,这不仅提升了教材的权威性,避免了教材编写中的低水平重复甚至“乱解”马克思主义的现象,更可以在“马工程”统筹下,更充分地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研究成果,更系统地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问题,增强马克思主义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从而为教育教学提供基本遵循。教材编写的成绩,基本为领导、专家、教师和学生所公认。

[责任编辑:李萍]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共7页

您此时的心情
新闻表情排行 /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