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吕晓勋
只要子女情投意合,淡化彩礼彰显身份、“利益交换”的色彩,为他们营造轻松、自由的恋爱环境,反而是给家庭幸福最大的投资
甘肃平凉,曾因农村彩礼过重而备受关注。最近,当地一个小伙子上门提亲时说到彩礼,没想到老丈人摆了摆手:“日子是你们的,咱不管那一套,表个心意就行。”象征性地给了8888元后,新婚之夜,彩礼又被岳母放在了小两口新房的床头。“一座大山从背上卸了下来”,这份宽容与理解,激起了众多网友心中的暖意。
作为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一项婚姻礼仪,彩礼被视为男女双方关系确认的象征,对于维持婚姻关系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一些地方,彩礼男方当负担不想给、女方认为是面子必须要的情况还有不同程度存在。“城南城西产粮区,万紫(1万张5元钞票)千红(1000张百元钞票)一片绿(若干50元钞票)”——小品《彩礼》,曾这样形容某地年轻人结婚所需彩礼钱,大致估算,礼金超过10万元。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363元,按每户3个劳动力计算,娶个媳妇,不吃不喝也得攒钱三四年。“脱贫不易,小康更难;喜结良缘,毁于一旦”。当现代婚姻获得更加自由、独立的定位和空间,给婚事减压,早已成为群众的普遍心声。
有人说,这边的亲闺女,到那边是儿媳妇,都是一家人,不是做买卖。话虽不错,却忽视了礼金背后的复杂性。除了索取抚养费和劳动力输出补偿费的传统观念外,盲目攀比、养老焦虑等,都是助推农村彩礼水涨船高的重要原因。比如有学者调研发现,村民之所以不想把彩礼要低,“是不想让别人背后说闲话,怕人说自己女儿身价低”;收受彩礼,或多或少有借此保证老年生活质量的隐性诉求。即便懂得“嫁女儿并非卖女儿”的质朴道理,考虑到个人与家庭未来的经济状况,也难免会在彩礼上有所要求。因此,移风易俗,就要对症下药,综合调理。
儿子快结婚了,自己的彩礼钱才刚还完;为了娶媳妇,全家打工还债……还应当看到,男方在彩礼问题上往往没有“议价权”,和男多女少的社会现实有直接关系。据统计,我国“80后”非婚人口男女比例为136比100,“70后”非婚人口男女比则高达206比100。“剩男”问题在农村尤其严重,而随着外出打工常态化、城镇化步伐加快,是不是城里人,经济条件好不好,也逐渐成为农村女性择偶的主要参考标准。结婚成本上升是客观存在的,从这个角度来看,铲除高价彩礼的生存土壤,还需进一步改善农村发展条件,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婚姻本是你情我愿的美事,因为彩礼问题导致亲家债台高筑,甚至逼出人命,相信谁都不愿看到。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根据国家部委相关意见,“十三五”期间,我国各级政府将加强引导,倡导婚事简办,反对包办婚姻、违法早婚、大操大办和借婚姻索取财物。近年来,无论是华南农村地区彩礼不升反降,还是重庆、武汉等地出现的结婚“零礼金”现象,抑或是山东、河南等地成立诸如“红白理事会”“红娘协会”的民间组织,以乡规民约遏制高价彩礼,通过倡导新风良俗来破除人情陋俗,正成为越来越多地方的自觉行动。顶住闲言碎语,党政领导干部带好头,充分激发村民自治的积极性,扫除不正之风或许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
婚喜事,莫虚荣,高彩礼,伤感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婚丧嫁娶讲排场、比阔气,带偏了风气,成全了陋习,也伤害了自己。一好不如两好,彩礼最后还是会用到子女以及家庭第三代的身上,只要子女情投意合,淡化彩礼彰显身份、利益交换的色彩,为他们营造轻松、自由的恋爱环境,反而是给家庭幸福最大的投资。(吕晓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