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翟振武 陈佳鞠 李龙
房产在中国人当前的财富构成里举足轻重,特别是城镇地区,房产甚至可以占到现今家庭财富的八成。正在步入老年以及即将步入老年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口队列几乎都已经是“有房一族”,这是他们从中国改革发展的进程中直接获取的“红利”(主要是指城镇地区),明显区别于其他的人口队列。有赖于此,未来的二十余年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生存发展能够立足在相对更为充裕的财富基础之上,养老方式可以赢得创新的动力和转型的契机。
相比于存款、股票等类型的财富,房产在不同年代出生的人口队列中差别最为突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口队列拥有房产的比例最高,这很大程度上说明他们整体的财富保有量在各个年代出生的人口队列里最多。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2010年)显示,从城镇居民及其配偶持有的名下财产来看,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口队列拥有房产的比例可达85.7%,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口队列相应的则有80%。两者都显著高于在其之后出生的人口队列,而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口队列相应的则为74.4%(与20世纪50年代相差11.3个百分点),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口队列只有37.9%(尚不及20世纪50年代的一半)。
在整个生命周期中,越是逼近于老年阶段,理论上财富积累得应当越多。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口队列,成为“有房一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受惠于中国的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相比之下,在其之后出生的人口队列则不具备这种财富积累的优势。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口队列由于是在住房市场化、商品化改革之前就已参加工作较长时间,他们依靠福利分房制度以极低的成本得到房产。当居民住房货币化、私有化之后,这些房产出现大幅升值,他们可谓是短时间内坐收丰厚的财富。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后出生的人口队列基本都是在福利分房制度取消、商品住房价格攀升的背景下参加工作,目前拥有房产的比例较低,未来财富积累的难度也较大。总的来说,未来二十余年间的新一代老年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促成财富积累,相对轻松许多。因此,尽管他们规模庞大,但是房产带来了可观的财富积累,可使他们得到较为充分的养老资金支持。
新一代的老年人在中国改革发展的进程中积累了财富,也就积累了养老资源,这能够拓宽离退休金(养老金)之外的经济支持渠道。应当创造条件促成这些财富向养老资源的有效转化,从而为“以房养老”等“资产养老”方式开辟道路。尤其是对于那些目前生活在特大城市市区的人群,其中也不乏低收入的贫困者却拥有房产,如果单就离退休金(养老金)这一类的收入而言,他们的养老问题极为突出,但倘若能将房产置换出养老资金,他们的处境将有极大改观。通过鼓励和引导新一代的老年人退休之后迁离市区原来居住的地方,前往环境更加优美、但房价相对偏低的郊区地带定居,不仅可以为老年健康生活营造更加适宜的环境,而且也可以利用房价差为老年优质生活谋取更为切实的福利。这在国外早已屡见不鲜,例如美国老年人口从东北部向“阳光地带”的迁移。
当然,推动“资产养老”的实现还离不开养老宜居社区建设以及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文化娱乐设施配套等相关举措,让“资产养老”不止看起来、听起来“很美”,真正做起来也“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