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远去的历史与鲜活的证词

2017-03-22 21:19 来源:中国科技网 
2017-03-22 21:19:21来源:中国科技网作者:责任编辑:石依诺

  作者:王扬宗

  相比人文知识分子,科技知识分子人数更多,更是现代知识分子的主体。他们也经历了跌宕起伏的20世纪,也有很多五味杂陈的往事,还是许多国家重大事件,尤其是重大生产建设活动的关键当事人。但很少有科技知识分子来书写自己的故事。对科技知识分子进行访谈,系统记录他们的话语,恐怕是保存他们的经历、见闻和见识的最佳途径。
《对于历史,科学家有话说》一书精选了对邹承鲁、郑哲敏、施履吉等科学家和对薛攀皋、罗登、李毓昌等科技管理干部所做的比较适合大众阅读的近20篇访谈,让科学家自己说话,重点介绍1950-1970年代的中国科学界,是一本既有较高学术价值,又有很强可读性的历史著作。

  十多年来,熊卫民教授投入极大的心力从事中国现当代科学口述史的工作。他以记者的敏锐和学者的执着,孜孜不倦地追寻和打捞历史,总是能找到合适的访谈对象,让他们说出积淀在中心的故事,总是能挖掘出闻所未闻的史实,给读者揭开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这些年来,他完成和发表的口述科学史作品众多,堪称我国口述科学史的第一人。

  读者现在见到的这部新著,是熊教授十余年来口述访谈的一些单篇作品的选集。其中所访谈的科学家,有施履吉、沈善炯、邹承鲁、郑哲敏、傅君诏、胡亚东、何祚庥、李毓昌、谈庆明等科学家。他们不仅在自己的专业有较突出的学术成就,而且阅历丰富、个性鲜明,对人对事有独到的见解,能够言人所未言。他们个人的经历,也见证着中国科学的成长和曲折。这部书的访谈对象,还有罗登、宋振能、薛攀皋、巴延年、桂世茂等专职科技管理干部。他们虽然不如那些科学家知名,却是中国科技界不可或缺的一类人物。他们是不同时期共和国科技事业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由于特殊的工作性质,他们与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有密切的工作关系,亲历参与诸多重大事件。对于他们的访谈,常常能揭开很多尘封的往事。

  这些作品,大都在不同的专业刊物上发表过。虽然读者面并不很广,但其中有一些当初就赢得了专业读者的好评。现在结集在一起,将一个个人物的经历,一个个单独的故事拼接起来,就构成了20世纪中国科学界的一些重要的、有典型意义的场景。即使普通读者看起来也会饶有兴味,而且令人深思。书中的一组科学家和科技管理工作者的回忆,为正在远去的历史留下了鲜活的证词。

  拒绝遗忘,不仅因为这大时代的运动,在许多科学家个人生命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且还因为这独特的试验在世界科技史上罕见,从中可以概见中国现代科技的兴衰得失及其因果。而对此,人们至今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大概这就是受访者和访谈者不顾老病、不辞辛劳留住往事的原因之一吧。(王扬宗)

[责任编辑:石依诺]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