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亲而信”到“利相关”

2017-04-10 09:50 来源:北京日报 
2017-04-10 09:50:37来源:北京日报作者:责任编辑:秦超

  作者:南京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朱虹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世界里,信任基本上就是指人际信任,而人们彼此之间信任与否,多半视相互之间“关系”而定。关系的亲疏远近成为信任的准绳,据此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信任模式——“亲而信”。

  人们对不同社会群体的信任情况。来源: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2年)。

  中国乡土社会“亲而信”的信任模式正在遭遇两方面的考验

  与整个人类的发展趋势相一致,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正经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根植于这样一种转型社会背景之下,中国乡土社会“亲而信”的信任模式正在遭遇来自两方面的考验。

  其一,来自关系约束力量的减弱。传统中国社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熟人社会”,而熟人间的信任是建立社会秩序的基石,但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转型,商品经济大潮声势浩大、扑面而来,生意圈内“杀熟”的现象屡见不鲜,尤其是数以百万计的传销队伍,利用人们的熟人关系编织销售网络,成为“杀熟”的重灾区,这无疑削弱了熟人信任的效应。

  其二,来自社会流动的影响。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农耕社会,其最大的特点是土地不能移,这大大限制了中国人流动的可能性。改革开放后,国家通过单位、户口和城乡二元结构严格控制社会流动的制度樊篱被打破,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社会的流动人口已经达到2.6亿。与此同时,城市人频繁地更换职业、身份和居住地,传统的、稳定的、长久的、可预见的人际关系开始渐渐被易变的、短暂的、匿名的交往模式所取代,人际信任的风险由此而生。

  总体而言,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人们之间的交往模式发生了变化,血缘亲情的纽带开始松弛,传统的乡土地域限制已被打破。太多的利益纷争、太多的博弈权衡、太多的短期交往,导致人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多变,守望相助的“熟人社会”渐行渐远,“信任荒”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醒目现象。

  今天,熟人间的信任更多的是理性认知而较少情感导向

  我们的研究发现,关系的亲疏仍是影响中国人人际信任产生的重要因素,但已并非唯一重要因素,现代社会所倡导的人品、能力、交往过程等理性因素在信任发生的过程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这里,我们选取家人和熟人这两种典型的亲近关系来检验“亲而信”的人际信任模式是否依然有效。

[责任编辑:秦超]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