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晶:王文院长非常努力,几乎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访问了考察了一遍,所以他有发言权。前几天有一个朋友从马来西亚回来,他也讲到一个故事,说在马来西亚,你根本不用再谈“一带一路”的重要意义、“一带一路”的思想理念,你直接谈哪些项目能和我们对接,意义和理念我们比你们都理解、都重视。
“一带一路”作为一场“经济地理革命”和“思维革命”,对于中国自身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中国作为倡导者,作为强力的推动者,无论是从力量上的提供,还是思想上的倡导,都应该充分体现大国担当。我们的担当包括资金的担当,技术的担当,组织管理上的提供,既有经验的提供。同时,还应该注重做好相应沟通,避免可能产生的猜忌和不必要的摩擦,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既定的效果。
主持人:智库既是“一带一路”上不同国度、不同文明之间沟通的使者,又是讲好“一带一路”这一“新版的全球故事”的重要力量。继G20杭州峰会期间的历史使命之后,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智库又将迎来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
周晓晶:近年来中国智库井喷式的发展,智库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治理理念的创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对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体会更深。他们做了大量的努力,王文院长2016年绕地球飞行八圈,在全球推动“一带一路”的落实,向全球讲述中国故事、介绍中国发展经验,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我希望这些故事由王文院长讲一讲。
王文:5月10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有我一整版的文章,讲述了我所亲历的10个故事,我个人觉得比较典型。这10个故事背后折射出来“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其中,有一些是积极的方面,有一些是需要我们警惕的。
关于智库未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加强的工作,我觉得至少有三个方面,第一,首先就是研究调研,因为我们对“一带一路”存在着比较大的“心理盲区”。我去了伊朗5次,每次去之前都有朋友提醒我说,伊朗那么危险,千万注意生命安全。其实伊朗安全得很,治安非常好,你没去过你怎么知道危险?从书本到书本,这是不对的。要从调研中获取真知。“一带一路”的学问根子上是调研出来的学问,是脚底板下的学问,它不是空对空、理论到理论的学问,所以我觉得智库首先要做的就是更多地走出去,通过走出去产生调研报告。更重要的是,将调研得到的感受讲给老百姓听,通过像光明日报这样一流的媒体,把它发表出来,让全中国的老百姓都知道“一带一路”到底是怎么个情况。第二,智库要更多地去做公共外交的工作。我们到国外宣讲“一带一路”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一次,我在巴黎介绍中国的“一带一路”,下面坐着1400多位西方国家代表,我说我现在有点紧张,因为这么大的会场只有我一个中国人,下面哄堂大笑。我讲完以后,很多人跟我交换名片。我还在不同规模的场合,向国外朋友面对面介绍“一带一路”的逻辑,效果非常好。所以,我们需要有一批英文水平较好,能够频繁走出去讲述“一带一路”故事的智库学者,去开展公共外交工作。第三,“一带一路”建设存在极大人才的短缺问题,而智库是培养孕育人才一个重要的源泉,对此,智库必须高度重视起来。“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一年两年三年五年,甚至不是十年二十年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需要一代两代甚至更多代的人去完成。面对这么长期艰巨的任务,智库的工作也应该做得更加扎实。
主持人:讲好“一带一路”故事,需要王院长这样的行动家,越来越多的行动家。
周晓晶:所以说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方面,智库的潜力很大。如果能够将思想力、研究能力、咨政能力与舆论影响力、国际交往能力结合起来,将发挥非常大的作用。
主持人:非常感谢二位嘉宾的观点,使我们对“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的历史意义、现实价值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我们相信,以“一带一路”建设、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等为重要抓手,一个新的全球治理格局将逐渐显露出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必将联通共建和平共赢发展的世界梦,放出夺目光彩。
(光明智库、光明网联合推出;统筹:王斯敏、蒋正翔;主持:贾宇;整理:贾宇;摄像:董腾飞;导播、剪辑:刘希尧;包装: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