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云儒
我们迫不及待地向往着那烂陀寺,心情似比当年的玄奘还要急切。新德里、瓦拉纳西、菩提伽耶、王舍城,一站一站跑过去,那烂陀正扑面向我们走来。玄奘坚毅的目光在云端注视着我们,他的面容由远及近,越来越清晰,他的气息弥漫在恒河平原上,是越来越浓烈了。我一直在想,千年之前的玄奘是如何走这一条路的呢?
当年玄奘进入古印度,到达犍陀罗国时,本想全面考察蜚声世界的犍陀罗艺术,因为中土北魏时建造的云冈、龙门两大石窟都有鲜明的犍陀罗风格。但他来晚了,眼前是一片凄凉。土地荒芜,寺庙废弃,居民稀少。这与他想象中的天竺,那个佛学昌盛、高僧云集的天国相距太远了。玄奘跌足而叹:我为什么不早来?一种要全力挽回天竺佛教废败之势、在中国再度振兴佛教的责任感,让他加快了脚步。时不我待,岂敢羁留?
在沿途考察了众多寺庙之后,玄奘一行进入了迦湿弥罗国。在边塞,国王亲率大队人马欢迎,他被请到大象背上的金丝红绒法座上,在飘洒的花雨中缓缓向国都进发。在这里,万人景仰的该国第一高僧僧称法师宣布,在闭关修悟十多年之后,决定出关讲经半个月,与大唐僧人一道研修、传授佛学精义。这个消息轰动了全国,国王率王公贵族、高僧信众几千人蜂集坛下恭听。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对话、互动式的授课。七十多岁的僧称大师每讲一段,三十多岁的玄奘就会谈一段自己的感悟,并且提出一些延伸性的问题来深化对话。一来一往,妙语连珠,既有思考、辞章之美,又时时启动着精神创造的活力,听讲者无不如醉如痴。原本每日讲两个时辰,后来不得不延长一个时辰。在半个月的讲经中,玄奘研习了《因明》《声明》《俱舍论》等经文。僧称老法师感慨,大唐僧人悟性之高、反应之快、学习之勤,他一生从未见到过。
天擦黑儿时,我们赶到了王舍城,为了明天早点到达那烂陀寺,大家建议连夜去参观阿育王修建的释迦牟尼悟觉成佛的佛陀伽耶大菩提寺。导游诚实地告诉我们,这寺与这树并不是两千三百年前的原迹,是六七百年前重修重栽的,大家依然兴致勃勃。不料晚上那里依然游人如织,队伍排了足有三四百米。人拥挤着却非常安静,形成了一种虔诚宁和的效应。趁排队的机会,我分三次买了近三十串菩提子佛珠,脖子上挂成厚厚的一圈。我不是看中了佛珠的质量,是看中了这地方的神性,是想带给友人们丝丝缕缕佛陀与玄奘的气息。
印度的冬季,气候不冷不热,清爽宜人,加之那晚月明星稀,像是国内中秋前后,一阵风儿吹过,菩提树的影子便在我们身上婆娑,使你感觉到佛意的暗示。所有人都脱了鞋赤着脚走向那座塔和那棵树。先参观佛塔、礼拜佛事,之后,就在园子周边的草地和石条上聊天、念经、闭目养神,享受这有着贝叶清香的气场。那是一种因和谐而无争、因和宁而恬适、因和衷而共济的气氛。是氛围,也是磁场,是心之彼岸、灵之天堂。直到深夜才悠悠地回去。
第二天一早赶往竹林精舍,佛陀释迦牟尼先后六次在那里结夏安居、传授经文。竹林精舍除了竹林,更有一大片茵茵的草坪,佛台上、佛龛里供奉着释迦牟尼的金身坐像。据传当年有上千弟子,十六所禅院六百六十间禅房、五十楼阁、七十二讲堂,为佛教史上第一座大寺院。绿荫下,有几个佛教讲习班正在露天授课,不过印度本土的学员很少(现在印度本土信奉佛教的大约不到百分之五),大多来自日本、东南亚、中国大陆和台湾。高僧们对佛经深奥的讲解,通过清新的空气传递给坐在草坪上的信徒,入耳入心,那种目不旁骛、心无杂念的专注,让你感受到一种信仰的迷醉和美丽。
今天,我们将要在这里举行“中国丝绸之路品质万里行——走进印度”的活动。印度、泰国、缅甸等各国高僧参与了我们的仪式。一开始,竹林精舍方丈贡多拉带领大家诵经,然后王舍城大学校长发表了热情的演讲,丰子恒团长和我代表中国方面致词。接着贡多拉等各位高僧给中国友人送花环,请佛像,我则代表我们团赠送给贡多拉一幅书法作品:“万里皈佛祖,千年传梵音。”
我在竹林精舍的讲话中,说了“三个自豪”。我说:中国丝绸之路万里行东队几经曲折,路涉一万八千公里,千辛万苦来到了这里——竹林精舍、那烂陀寺和玄奘纪念馆,这里是一千多年前中国唐代高僧玄奘来天竺取经学佛之地,也是我们日夜心向往之的地方。来到这里,我分外感知到了玄奘的伟大,天竺文化的伟大,中华文化的伟大。
我为玄奘自豪。他在一千多年前,在没有现代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情况下,千辛万苦步行来到这里,潜心研修唯识宗和因明学,那种世界文化交流共进的胸怀,那种执着于目标的坚毅,克服万难、翻译传承和改造佛学的伟大智慧,还有他通过《大唐西域记》记录古代印度各邦各国历史资料,填补印度历史空白的功绩,永远给后人以启发。玄奘已经由一个人升华为一种人格精神,玄奘的脚印是人类文明在交流中共进的印证。
我为天竺文化自豪。释迦牟尼在这块土地上悟觉,倡立了佛教教义,这是印度文化、天竺文明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次大陆文明多方面参与了人类文明的创造进程。我们此行,也可以说是沿着丝绸之路专程来向印度人民学习、取经的。
此时此刻,我还为中华文化自豪。中华民族以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学习异国、异族、异域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时又能发挥主体的创造精神,使之与本民族的文化创造性交流、融汇,使得外来的佛教文化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和主干流脉,并经由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融汇向世界广泛传播弘扬,成为人类文明的结晶。
中国融合印度佛教创立的中国佛学精神,倡导慈悲之怀、践善之行、向美之心。慈悲之怀,就是要以慈善心肠看待天下人和天下事,以悲悯情怀救助天下的苦难;践善之行就是要把慈心变成善行,在实在的行为和长期的实践中实现善,使善成为社会风尚;向美之心就是要有憧憬、有梦,理想是比现实更为美好的那个彼岸世界,它能牵引我们升华此岸世界。儒、道、释精神,佛教的精神,都是人类文化精神中极其珍贵的正能量。
发扬慈悲之怀、践善之行、向美之心,使人类生活得更美好、更文明,使人类的精神提高到更新的境界!
这一天我们就住在王舍城,养精蓄锐,准备第二天一早奔向那烂陀寺遗址,到达这次玄奘之旅的目的地。(肖云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