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在周末的日子去拜访冯玉军教授,不料他依旧繁忙,烈日炎炎下,他匆忙从工作中抽身赶来。
冯玉军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中国立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律与宗教研究中心主任。不论哪一种身份,都与他钟爱的法学紧密相联。
1988年,17岁的冯玉军考入西北师范大学学习政法专业,从那时起,年少的他发现了人生的“新大陆”。“我们当时学的课程一半都是法律课,我特别感兴趣,甚至觉得是为我量身打造的。”四年时光,他刻苦学习,积极参加各类活动,毕业之后,他留校工作,并顺利考取律师证。但是,对法学的热爱让冯玉军并没有止步于此,工作三年后,他又考取了兰州大学的法学研究生。
1995年,正在读研究生的冯玉军来到北京游学,期间,他斗胆拨通了崇拜已久的中国政法大学江平教授的电话,没想到电话那头的江老师很愿意见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小粉丝”。“就聊了一个小时,我的学术问题和人生困惑就找到了答案,醍醐灌顶啊。”他说。从那以后,冯玉军继续埋头苦读。 2000年,他如愿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学博士。师从中国人民大学法理学博士点的创建人、中国第一部法理学统编教材主编孙国华教授。孙教授成了第二个对他有着重要影响的人,“老师教给我很多,特别是有一句话我将永远铭记并践行:认认真真做人做事做学问。”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在老师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冯玉军“板凳甘坐十年冷”,扎扎实实地做起了学术研究。至今,他出版个人专著14部,译著5部,发表论文140余篇。在法学理论、法经济学、立法学、比较法学和宗教法治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近几年,他还参与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文件的研究起草工作,参与全国人大法工委、教育部、中国法学会等重要文件的撰写。
“我所做的理论研究是立足于中国实践,不是闭门造车。”冯玉军说。从2005年开始,他分赴美国、日本、新西兰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做访问学者,不断学习,给自己“充电”。“只有世界眼光,才能回看中国。把优秀的法学思想带回来,结合我国实际,为我们的法治建设做出真正的贡献。”
“在电视台做法制类节目主讲人,这是另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很有意思。”冯玉军说。他参加了一档电视节目,系统化的学术思维与生活上的法律问题碰撞的时候,如何把法律问题讲的通俗易懂就成了一大挑战。他不断地琢磨、细细地品味,慢慢形成了新的话语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自己的理论水平没有降低,反而掌握了更多把观点想法表达出来、应用出来的本领。”
“年纪小的时候对法学仅仅是兴趣,随着时间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越来越觉得,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是我安身立命之所。”冯玉军意味深长地说。他还有一个自我期许,“我要成为中国法学研究‘国家队’的成员,跟外国的学者平等交流,拿出真正代表我们中国水平的法学思想。”(光明网记者 王营)
【专家简介】
冯玉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现任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社会转型与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法律与宗教研究中心主任、法治评估中心执行主任、纠纷解决研究中心副主任、“孔子新汉学计划”中方指导教授。《朝阳法律评论》主编。中国立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法学会法治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政府立法专家,中央统战部和国家宗教局特聘咨询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获第七、八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个人专著14部,译著5部,论文140余篇。在法学理论、法经济学、立法学、比较法学和宗教法治研究领域有广泛学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