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胜利,终结了魏晋以来士族门阀地主控制中央政权四个半世纪的历史。此后她推动了多项改革
在这场斗争中,双方营垒分明:王皇后、长孙无忌一边,是士族门阀地主最后的政治代表关陇集团;武则天和李勣,是被他们排斥的新进寒门地主的政治代表。武则天的胜利,终结了魏晋以来士族门阀地主控制中央政权四个半世纪的历史。这时“不叙武氏本望”的《氏族志》被废止,强行推行以后族为第一等,五品官皆入士流的《姓氏录》,是武则天一伙推动的有社会意义的改革。
取代以门第授官的科举考试制度在武则天时也有重要发展。每年取士的人数比贞观年间扩大一倍,而且更加重视以文章取士,唐玄宗开元之治的名相姚崇、宋璟、张九龄和文坛巨擘陈子昂、刘知几等,都是这时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杰出人才。在用人方面,她有“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的声誉。
上元元年(674年)她上书“劝农桑,薄赋徭”为首的“建言十二事”,是一个内容涉及国家经济、军事、社会、政治的政纲。
武则天在临朝称制和称帝的时期,任使酷吏,留下专制政治史上极黑暗极恐怖的一页
进入七十年代以后,逐渐成长起来的儿子们成为权势欲极强的母后继续干政的麻烦。史书上有武则天先后杀害了自己的大儿子李弘和二儿子李贤两位太子的说法。其实大儿子李弘可能死于“旧疾”、“沉疴”的突发。次子李贤与母后一向不和的原因,应在宫人私下传说的“贤是后姊韩国夫人所生”透露的宫廷秘密,是唐高宗婚外恋引起的麻烦。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去世,遗诏:“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他们的第三子李显继位,新皇帝不过是想让岳父韦玄贞当宰相,授与乳母的儿子五品官,仅两个月就被废黜。文明元年(684年)二月,立的小儿子李旦(唐睿宗),居于别殿,不许参与政事,武则天以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从此到武则天下台的神龙元年(705年),其中包括天授元年(690年)起武则天称帝的十多年,武则天“圣衷独断”,是掌握着全部皇帝权力的二十一年。
在武则天临朝称制和称帝的时期,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是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为首的扬州起兵、垂拱四年(688年)的宗室起兵和自文明元年至万岁通天二年(697年)长达十四年的酷吏政治。失意官僚和李唐宗室两次发动武装叛乱都被顺利平息,武则天任使酷吏,以滥刑恐怖为回报。先在朝堂设铜匦,接受告密文书。又很快就拉起一支凶残狠毒没有人性的酷吏队伍。后来受到禁锢惩治的二十七名大酷吏中包括周兴、来俊臣等臭名昭著的家伙。他们编写《告密罗织经》,教唆其徒陷害无辜,设计出“定百脉”、“求即死”、“死猪愁”等刑具和“驴驹拔橛”、“凤凰晒翅”、“猕猴钻火”、“方梁压髁”等骇人听闻的酷刑。凡下制狱者,几乎无一生还。那是专制政治历史上极黑暗极恐怖的一页,武则天本人因而也难逃“千古未有之忍人”的恶名。不过武则天在酷吏猖獗时悉心保护了徐有功、魏元忠、狄仁杰等一批直臣,而当皇权在她手里逐渐巩固时,她便陆续处置了包括周兴、来俊臣在内的大部分酷吏,放弃了酷吏政治,并在生前下诏平反了包括王皇后在内的所有冤狱,力图洗刷自己“淫刑之主”的恶名。
武则天在国家治理方面颇有成效。唐朝由贞观之治,经过武则天的治理,迅速迈向开元盛世
从对国家的治理来说,倒是颇有成效。武则天一贯强调:“建国之本,必在于农”,以她名义编写的《兆人本业》,通过到朝廷述职的朝集使们颁行各地指导生产,她要求刺史县令“敦劝农桑,均平赋役”,以“田畴垦辟,家有余粮”作为官员考核擢升的基本条件。经济方面成功的最大秘诀,是对当时的“盲流”——违法脱籍逃避税役的逃户,有所宽容,保护了这支“亡逃过半”,其实多半是自发向狭乡荒僻地区讨生活的庞大生产力,一批新的县制因逃户的开发而建立起来。全国的人口,在神龙元年(705年)即她退位去世那年达到六百一十五万户,比贞观时期增加一倍。经济上为开元盛世奠基。
武则天还成功地缓和了和周边民族国家全面紧张的局面。对叛唐复立的东突厥,以极大的耐心和宽容争取和解,最后在对契丹作战时得到突厥默啜可汗的配合,使骚扰河北的战火很快平息下来,武则天授予默啜“立功报国可汗”的称号;西突厥继往绝可汗斛瑟罗率领余众六七万人入居内地,武则天改封他为“竭忠事主可汗”,后来用他镇守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吐蕃自松赞干布和禄东赞死后,在西边为患三十年,武则天很有战略眼光地派军队同吐蕃反复争夺安西四镇,终于在长寿元年(692年)由王孝杰最后收复了四镇,派三万汉兵镇守,以拱卫西北边防,维护东西方间丝绸之路的畅通。
大唐的历史,由贞观之治,经过武则天的治理,迅速迈向开元盛世。可是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她在一场突发的宫廷政变中下台,唐中宗李显复位,改周为唐,一切又回到原来李唐王朝的轨道上。表面上是她重用张易之、张昌宗带来的麻烦,深层次的原因是当年的酷法滥刑在君臣间留下深深的裂痕。武则天不能不为自己制造的那场骇人听闻的人道主义灾难,付出最后丧权下台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