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庆波 黄 拯 陈 然
在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香港举办科技展、摄影展、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吸引了各界参与,香江满城热情奔涌。
多项活动互动交流
长达29米的“长征一号”火箭备用箭、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1∶2模型、神舟载人飞船1∶1模型……6月28日下午,由香港各界庆典委员会举办的“创科驱动·成就梦想”航天科技展在铜锣湾维多利亚公园盛大揭幕。作为最受瞩目的庆回归活动之一,航天科技展特别邀请了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主任张晓明、候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等共同主礼开幕仪式。
航天英雄“登陆”香港,大批市民争相与之合影留念。就读秀明小学的吴同学激动地对记者说,自己一向留意太空科技,这次能与航天员近距离接触,简直兴奋得“上天”。庆委会执行主席郑耀棠表示,航天科技展充分展示出国家的科技成就及香港新一代的创科精神,期望通过活动启发学生们的科技梦。展览预计将吸引数十万人次入场观赏并参加各项互动活动。
同日上午,“风情丝路彩墨香江”当代名家作品展、“港蒙倩影”摄影比赛暨联展于铜锣湾中央图书馆开幕。香港、内蒙古数十位摄影师的300余幅精彩照片于场内展出,一边是璀璨的维港和古朴的渔船,一边是奔腾的骏马和广袤的草原。
郑耀棠说,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也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香港、内蒙古从不缺乏交流,而国家“一带一路”的倡议更将这两个地方紧紧连在了一起。
香港回归20年,中资企业为维护香港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市民的柴米油盐到城市的水电油气,从房屋基建到银行证券,随处可见中资企业的身影。香港中国企业协会近日举办的一场中资企业服务香港展览,还原了这种携手共进的景象。
在中环中银大厦摆放的几十块展板上,市民可以看到:中资建筑企业为香港填海造地超过1000万平方米,相当于整个港岛的1/7;为让香港市民吃上最新鲜的农副产品,中资企业负责的“三趟快车”50年来已开行了4万多列;中银香港捐助设立“惜食分饷站”,赠与基层长者及低收入人士饭餐,三年累计提供132万份。“香港中资企业4000多家,员工8万余人,90%以上都是香港本地人。”香港中国企业协会会长、中银香港副董事长兼总裁岳毅说,“中资企业与香港社会始终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
深化文化历史认同
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香港中小学生通过一场历史文化常识比赛欢庆。200多所学校参加,5000多名中小学生报名,同学们在对中国历史、香港现状发展等文化知识的快问快答中,深化着对国家的认知。香港教联会主席黄锦良说,对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可以更好地做一位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另一场3万余名全港中小学生及家长参与的比赛同样精彩。比赛以“认识《基本法》——实践‘一国两制’”为主题,共有441所中小学和幼稚园参加,有2.3万份参赛作品,历时3个多月,校际问答、亲子填色等活动趣味十足,加深了同学和家长们对基本法和“一国两制”的认知。根据活动安排,入围校际知识问题总决赛的6所中学参赛队还将获得全额赞助,于8月9日至13日到北京进行5天的参观交流。
分享成就放飞梦想
“哇,好神奇!”视频中一只肉嘟嘟的蚕宝宝,像变魔术一样在航天员景海鹏的指尖飘动,隐约还能看到吐出的丝线浮动,瞬间让还略显拘谨的孩子们从椅子上跳了起来。28日,杨利伟、景海鹏、陈冬做客中华基金中学,同全港800余名中小学师生代表分享了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与成就,以及在太空科研训练的经历。
神舟十一号任务中,香港顺德联谊总会翁祐中学、保良局罗氏基金中学、宣基中学的同学,贡献了太空蚕宝宝、水膜实验、双摆实验三个方案。航天员此行访港进行了分享。景海鹏介绍说:“这三个实验代表了香港青少年的科技梦想,我们第一次公开这段太空实验视频,希望能够点亮、放飞同学们的航天梦。”
圣文德小学的黎唯亮同学发问,在太空中感受如何?一时间让三名航天员争抢起了话筒,引发阵阵笑声。最终杨利伟抢到了先机:“这个问题是我们航天员都想回答的,因为感受真的很奇妙。体验到失重的那一刹那无比骄傲和自豪,第一时间冲到舷窗看看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地球,中国人来到太空了!”而第一次进入太空的航天员陈冬,曾经大声回应的那个“爽”,也由景海鹏分享了对话全过程。幽默的对话、生动的重现,让全场师生开心不已,黎唯亮更是难掩激动心情:“我也要当航天员,也要去太空喊一声爽!”初三学生邓秉林和张绰颖还为航天员讲解了学校50余名师生创办的“航天育种园”。
杨利伟表示:“青少年是民族、国家的希望和未来,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香港师生交流,我们在这里感受到了满满的热情。国家也在策划培养两岸三地的航天员,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香港青少年也能飞上太空。”(张庆波 黄 拯 陈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