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卫平
临县,位于黄河中游晋西黄土高原吕梁山西侧,隶属于山西省吕梁市,东屏吕梁山连接方山,西临黄河与陕西佳县、吴堡县隔河相望,北靠兴县,南接离石、柳林。黄土覆地,沟壑纵横,是典型的黄土沟壑区。县域面积2979平方公里(2013年),全县总人口65万(2015年),辖23个乡镇,是吕梁市人口最多的县,也是山西省第二人口大县。
晋商文化诚信为本
临县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晋商文化秉持的诚信精神,是晋商最为看重的精神,也是其始终坚守的经营理念。
从纵向的历史来看,碛口主要承载的是晋商文化,代表了晋商贸易线路上重要的一支——西北贸易。明清至民国年间,碛口凭借黄河水运成为北方商贾重镇,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现镇内有数量丰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货栈、票号、当铺等各类商业性建筑和庙宇、码头、民居等。
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晋商视经商活动为“陶朱事业”,须以“管鲍之风”为榜样,所以晋商又被称为“儒商”。对待顾客、商家,以诚相待;销售商品绝不缺斤短两,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发现低劣货品,宁肯赔钱也绝不抛售。长此以往,各地百姓购买晋商商品,只认商标,不还价格。晋商深信,只有讲信用、重承诺、不欺诈,人们才乐于与之交易。在经商活动中,晋商总结出了不少有关诚信的商谚,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秤平、斗满、尺满足”。诚信不欺、利以义制,是山西临县商人经营活动中严格遵循的一个原则。
乡土文化特色鲜明
中华文明之所以长盛不衰,源于五千年文明的一脉相承。在漫长的岁月中,特色鲜明的乡土文化与临县人相伴相依。
高亢激昂的大唢呐
大唢呐古老而独特,主要流行于吕梁市的临县及其周边地区。长期以来,唢呐与当地的婚、丧、祭祀等民俗活动相依相伴,得以发展和演变,并成为一种固定的民俗音乐形式。唢呐的组合乐器有大小鼓、软硬铰子、圪瘩锣、大号、云锣、手握子等,皆音色纯正、浑厚响亮,演奏时既能表现粗犷豪放、高亢激昂的气势,也可刻画清秀明快、委婉细腻的情感。乐曲表现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与黄土高原的民俗活动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临县大唢呐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传承,深受当地百姓喜爱,是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传承历史文明、丰富民众精神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2014年,临县大唢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
韵味十足的道情戏
临县道情戏是吕梁市唯一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被誉为吕梁山上一枝花,于2006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道情戏主要盛行于临县,分布于方山、离石、柳林及陕北佳县、米脂、吴堡等地。历史上有“十三观寺九厦院”之说,临县道情戏就起源于道观文化中的道歌。
道情戏在音乐上基本由五声音阶组成,其风格轻快、活泼、优美,有着浓厚的中国庙堂音乐的味道。其包括锣鼓点、曲牌、唱腔三部分,伴奏乐器由文八仙、武八仙组成,包括“文场四大件”(管、笛、笙、胡乎)和“武场四大件”(渔鼓、简板、小钗、木鱼)。道情戏各种唱腔既可独立使用也可组成成套唱段,分为平调和小调两大类,有着“道情九弯十八调,几个调调一大套,套套里头有弯弯,弯弯里头有调调”的特征。
临县道情戏剧目丰富,在表演上十分生活化。道教戏有《祈子》《经堂会》《卖道袍》《高老庄》等;民间地方小戏有《打樱桃》《烧窑》《打面缸》等;现代戏有《社长的女儿》《菜园配》《保姆》等。歌唱家郭兰英就曾演唱过由临县道情“七字调”“十字调”创作的著名唱段《翻身道情》。
现编现唱的伞头秧歌
伞头秧歌是流传于晋西北以及陕北局部地区的古老歌舞艺术,临县尤盛。伞头秧歌通常在街头和广场表演,一支秧歌队人数不等,多者两三百,少者百八十,队前有门旗、彩旗和鼓乐队开路,中间有架鼓子和各种小会子表演,最后有龙舞、狮子舞收尾,所有表演者统一在伞头的带领下,踩着锣鼓唢呐的音乐节奏翩翩起舞,其队伍远远望去如一条欢腾的彩色巨龙。即兴编词演唱是临县伞头秧歌的特色,称“触景生情,就地取材,现编现唱,永不重复”,伞头秧歌亦因此而得名。2008年6月,临县伞头秧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不断传承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
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位于临县林家坪镇南圪垛村。1947年8月至10月,中共中央西北局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驻扎于此。短短两个月时间,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的习仲勋与他的战友们勤奋工作,四处奔波,在晋绥各界和吕梁人民的全力支持下,出色地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统筹陕甘宁、晋绥两区后方工作,支持西北战场的神圣使命。
习仲勋曾回忆:“兵员补充,粮食弹药都靠晋绥。没有两区统一,就不可能取得只经一年又一个月就收复延安的胜利。”“晋绥军区在贺龙领导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说,当时没有晋绥边区的支援,就没有西北战场的胜利。”
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旧址
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旧址位于临县三交镇双塔村,是后委主要领导人叶剑英、杨尚昆驻地和中共中央重要机关特别会计室所在地,毛泽东1948年3月经吕梁赴西柏坡时在此路居。
1947年3月,国民党34个旅25万兵力对陕北发动重点进攻,叶剑英、杨尚昆率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大部分机关的3200余人进驻临县秋水河沿岸的村庄。在驻扎临县的一年时间里,中央后委在吕梁人民的密切配合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9年,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旧址被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被中共吕梁市委、吕梁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吕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留住民俗文化记忆
临县民俗博物馆在县委、县政府和县文化局的安排部署下,于2016年8月开始筹建,同年10月正式开馆。展馆位于碛口寨子山南侧,展厅面积1700平方米。展厅分为三层,一层展示厚重历史、乡土民情、农耕文化三部分;二层包括万家灯火、文化记忆、百姓生活、手工技艺四部分;地下室则展示书画艺术和黄河奇石。展厅内各类民俗展品2691件、书画展品85幅、黄河奇石150块。
开馆以来,临县民俗博物馆接待参观游客3万余人,获一致好评。临县民俗博物馆的建成,对于保护文化资源,留住历史记忆,激发群众热爱乡土、热爱祖国和尊重本民族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临县前青塘村有400多亩芦苇。近年来,临县村民王维平在政府的支持下,到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拜刘永乐为师,学习制作芦苇画。经过刻苦学习,现已掌握芦苇画制作技术和工艺流程。如今,芦苇画已成为临县的主导文化产业。
芦苇画工艺流程大致分为九步:选材、水煮、剖切芦苇管、烫平、画稿分图、裱糊纸布、裱糊芦苇片、烫火着色、粘贴小部件。
芦苇画制作,画面本色自然,光泽朴素淡雅,加工考究精美,风格独树一帜,深受人们喜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临县是黄河母亲怀抱中的一方热土。通过对临县文化的传承挖掘与创新利用,临县文化正以它独特的魅力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让我们感受大美临县的无限风光,认识一个更加富裕、文明、开放、宜居的新临县。(刘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