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九塞尊崇第一关

2017-09-28 09:30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7-09-28 09:30:12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责任编辑:石依诺

  作者:邢晨声

  在今年的全国旅游规划发展工作会议上,全国共有20家新晋的5A级景区,山西省忻州市雁门关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授予5A级景区证牌,成为山西省第七个5A级景区。从而使具有3000多年悠久历史与文化内涵的雁门关名字更加响亮、内涵更加丰富,在沧桑巨变中实现了新的跨越。

  “中华第一关”

  “中华第一关”巨匾引人注目,这是原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中国委员会副主席罗哲文先生2001年考察雁门关时即兴挥毫所写匾额。当时他说:“人们都说山海关是天下第一关,是因为山海关是长城东起的第一道关隘。可山海关是平地建关,而雁门关则是在素有‘九塞之首’美誉的勾注塞上设关,建关历史更加悠久,地理位置更加险要,是中国北方最重要、最雄伟的长城雄关,是名副其实的中华第一关!”正是这次考察中,罗老并当场赋诗一首:“巍巍勾注塞,屹立三千年。雄险难描绘,飞雁入云天。”

  晋代地理著作《地道记》中有载:“盖北方之险有卢龙、飞狐,勾注(雁门关在汉代以前称勾注塞)为之首。天下之阻,所以别内外也。”雁门关瓮城门上由明末清初大学者傅山书写的“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之对联,更是对雁门关战略地位的真实写照和精彩概括。

  早在西周时期,偃公就曾长期戍守雁门,功盖华夏,朝野共仰,“成王赐名为姓,褒扬其功。”春秋时期,赵襄子在这里设“鸿门宴”杀死代王,占领雁门关后吞并代国。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常年征战在雁门关一带,他武艺高强,智谋出众,多次打败来犯之敌,使匈奴十多年不敢犯边。到了汉代,汉景帝为加强雁门关军事防御,构筑起屏护雁门天险的阴馆城。汉武帝为了北伐匈奴开凿雁门天险铁裹门,在铁裹门上建起古雁门关。汉代名将李广、卫青、霍去病等多次出雁门北伐匈奴,使其不敢南窥汉境。唐宋时期,名将郭子仪出雁门平定了安史之乱,薛仁贵长期镇守雁门关防御突厥南犯。北宋年间,雁门关成为宋辽两国交战边界,忠勇善战的杨家将长期镇守于此,抗辽保宋,谱写下一曲千秋忠义之歌。从西周姬幸长期镇守雁门关到抗日战争初期贺龙指挥雁门关伏击战,千百年来,雁门关经历大小战争难以计数,一部雁门关史,就是一部跃马扬戈腥风血雨的中国古今军事史。

  扮演过多重角色

  特殊的地理位置让雁门关在不同时期扮演不同的角色。

  战争时,“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和平时,“商埠经济多门路,财源如水流代州。”

  历史上,雁门关除了是一条狼烟滚滚的铁血战道剑戟沙场之外,还是昭君出塞之路,文姬归汉之路,明清晋商汇通欧亚之路,蒙古族藏族人民朝圣五台山之路。中华民族在破关南下与越关反攻,开关互市与闭关自守,出关和亲与入关朝圣的抑扬消长中,交融、团结、统一、壮大。这里的边贸活动几乎伴随了整个雁门关历史发展的曲折进程。即使在战争频仍的北宋时期,双方在停战时也常在雁门关一带设置榷场,开展商贸活动。有鉴于此,这条古商道又被专家学者称为北方的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明清时期,商贸活动达到高峰,雁门古道成为中国北方一条重要的商业通道。雁门关关南、关北的南口、阜戈寨和雁门关村,过去曾是雁门关下最繁华的村寨,关道两旁店铺林立,商行、客栈、饭店、酒肆应有尽有。无论是出关还是入关的客商,经过长途跋涉来到这里已是人困马乏,需要打尖、住宿、洽谈生意,因而这里经常是人来车往,熙熙攘攘,生意兴隆,热闹不凡。

  雁门关的春天来了

  古代雁门关关楼高耸,关城雄固。雄关两侧长城蜿蜒,烽墩雉堞,绵延百里,举目可见。在战争的洗礼和岁月的摧残下,特别是侵华日军的焚烧破坏,雁门关关楼被拆,关城被毁,祭祀历代名将的镇边祠成为一片废墟。整个雁门关只剩下三个破门洞和数十通历代古碑。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来雁门关旅游的游客,为雁门关的历史和名声所吸引,又为雁门关残破荒凉的现状所寒心,人们无不乘兴而来,抱憾而归!

  从2009年以来,代县县委、县政府实施文化强县战略,举全县之力“再造”雁门关,文化强县的龙头工程在紧锣密鼓声中拉开大幕。县里先后投资5亿多元实施了文物古迹修复、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设施配套、生态环境治理、软件类项目(包括标准化建设和宣传促销)等六大类106项工程,全面复原了雁门关全盛时期的巍峨雄姿和壮阔架构。古道被清理出来,铺设青石板,砌起砖垛口。从山底的阜戈坪蜿蜒曲折盘桓而上,直达关顶。古道两侧,栽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沿途修复了天竺寺、观音阁、壮士亭、马公杀虎处、虎啸瀑、云际泉、雁池等景点。原样修复了天险门、地利门、瓮城门三道关门,复建了宁边楼、威远楼和明月楼。筑起了关城长城和敌楼。关城内,建起关署衙门、雁塔、点将台。天险门前的镇边祠也在原址上复建,祠内塑起33尊历代镇守雁门关的名将,再展风采。在遗址上复建了阜戈寨民俗文化村和雁门关边贸一条街,仿古客栈、商号、店铺、手工作坊、晋蒙会馆等重新矗立,再现昔日晋商的辉煌。

  维修复建雁门关,雁门关风景区管理局掌门人王凤岗倾注了大量心血。民营企业家们踊跃捐款捐物,少的几万、几十万,捐款最多的李宏伟一次性捐款500万元。整个团队苦干五年见成效,千年古关旧貌换新颜。雁门杨氏古建工程有限公司的杨桂庭、杨美恩父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雁门民居营造技艺的非遗传承人,曾主持了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代州边靖楼的落架大修,父子上阵发扬当年杨家将敢打必胜的精神,利用祖传的古建营造技艺,修复古关楼,复建古长城,修旧如旧,仿古似古。著名长城专家成大林先生先后十多次考察雁门关,2012年再来参加第二届国际边塞文化旅游节时,对雁门关的巨大变化深感震撼,称赞其为“长城保护修复工程的典范”!

  边塞景区游人神往

  如今的雁门关景区已成为集“吃、住、行、游、购、娱”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优秀旅游景区,荣获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颁发的“国家文物保护最佳工程奖”;荣膺“山西十大旅游品牌”殊荣;被命名为山西作家影视拍摄基地、山西 “十佳”绿化景区和国家登山训练基地。跻身“晋善尽美”山西十大旅游景区行列。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雁门关国际边塞文化旅游节”,更加提升了雁门关的知名度,扩大了在海内外的影响力。

  景区投重金进行智慧景区建设,拍摄了720度全景自助游动画片,升级改造官方网站,开通官方微信平台。游客可通过网站预订门票、酒店、饭店,并实现在线支付。还与多家网络售票商合作实现网络售票。对景区实现Wifi全覆盖。为景区安装智能门禁系统,实现景区监控全覆盖,既方便游客又便于管理。细节化、人性化的服务,处处彰显出雁门关景区的高品质服务。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雁门关风景区管理局深谙此道。在大抓硬件建设的同时,狠抓软件工程建设,编纂出版了《雁门关志》《雁门关民间故事》,制作了《走进雁门关》宣传片,拍摄了《浴血雁门关》数字电影。排演了《雁门雄风杨家将》情景剧,将杨家将镇守雁门、精忠报国的故事展示给游客。组建了戏班子,免费为游客表演地方戏、二人台等节目。开发了剪纸、面塑、刺绣等民间工艺品,研发了旅游纪念品等七大类30多个品种,雁门关的独特魅力、景区里的文化内涵,都在这其中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了。

  是的,雁门关对于游人来说,雄关漫道,蜿蜒如铁,一步三回头,且游且陶醉。在这个“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深秋,大风起兮,云飞扬,飞扬在雁门关之上!那是挺立的脊梁,在高原边塞,将游人的天空撑起,更高远;将游人的信念构筑,更坚强!(邢晨声)

[责任编辑:石依诺]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