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跨越世纪的回望 砥砺前行的发扬

2017-09-29 10:21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7-09-29 10:21:46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责任编辑:石依诺

  作者:罗川

  9月18日,北京长安大戏院,随着京剧《清河桥》《摘缨会》演出结束,北京京剧院“历史辉煌·今日精彩 ”纪念谭鑫培诞辰170周年、谭富英诞辰111周年流派经典精品剧目系列展演圆满地落下了帷幕。

  《摘缨会》是一出骨子老戏,已有几十年未在舞台上出现。当年余叔岩、杨小楼、梅兰芳等联袂演出此剧,轰动京城,一时传为美谈。后来谭富英、谭元寿父子共演此戏,也是梨园佳话。这次由谭门第六代传人谭孝曾、其子谭正岩和梅派第三代嫡传弟子胡文阁共同演绎这出老戏,可谓再续佳话,重现辉煌。

  2017年是谭派创始人、京剧大师谭鑫培诞辰170周年,北京京剧院奠基人之一谭富英诞辰111周年。为纪念这两位推动京剧艺术革新、发展的京剧艺术奠基者及领路人,缅怀两位对中国戏曲艺术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北京京剧院策划并推出此次大型纪念活动。活动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及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活动共安排了11场演出,以及“谭谈戏”“逛胡同,谭天说戏”等一系列京剧主题活动。展演得到了北京市戏曲艺术发展基金会的支持,参与演出的有北京、天津、上海的京剧同仁,数千观众现场观看了演出,数十家媒体连续报道,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空中剧院》栏目对多场演出进行转播,“京剧”“谭家”等成为媒体近期的热点词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近京剧,了解京剧的历史和传奇。

  “今天我们纪念两位前辈大师,一是从艺术上让后人将谭派艺术传承下去;二是探寻他们曾经创造历史辉煌的原因和规律,让今天的我们能够找到传承京剧艺术、弘扬国粹艺术的方法;三是这次的展演活动,我们完全采取商业运作的模式,这种运作本身也是为了遵循艺术规律,推动京剧艺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因为京剧艺术本身是源于市场才辉煌的。这是我们传承和弘扬民族艺术的具体行动,是实现京剧繁荣发展的真正动力。”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说。

  精品剧目,名角云集;

  演出火爆,一票难求

  9月8日,同样是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一曲京剧交响曲《伶王赞》,拉开了“纪谭”系列展演的序幕。

  开幕大型京剧演唱会云集了当今京剧舞台上老、中、青三代艺术家,既有尚长荣、刘长瑜、叶少兰、李崇善、陈少云、孟广禄、张建国等名家,还有北京京剧院领衔主演赵葆秀、王蓉蓉、杜镇杰、李宏图、迟小秋、朱强、张慧芳、胡文阁等。更难得的是,久未登台且年近九旬的谭派掌门人谭元寿携儿子谭孝曾、孙子谭正岩及众弟子、再传弟子一同登台合唱了《定军山》的精彩唱段。

  此次展演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盛况。其中,开幕大型京剧演唱会、谭派经典剧目《定军山》《阳平关》仅开票几日就已售罄。观众在北京京剧院官方微信上留言: “卖站票吗?求站票!”还有观众说:“这买的不是戏票,而是通往历史的船票,是迈入中国传统艺术殿堂的通行证。” 谭元寿之子谭孝曾、谭立曾表示,作为谭家人,自己也是买票看戏,这既是对老祖宗的感恩与纪念,也是对京剧的一种支持。

  谭鑫培在老生行当的成就世所公认,但许多观众并不知道他早年在武生方面亦有很高成就。在经典京剧题材画作《同光十三绝》中,他就是以京剧《恶虎村》中黄天霸的武生形象示人。此次纪念演出就将《恶虎村》和《翠屏山》两出武生戏再度搬上舞台。《恶虎村》由谭元寿的义子、武生名家奚中路主演。《翠屏山》则由谭元寿弟子王立军主演。谭鑫培曾在《翠屏山》里将自己年轻时在少林寺学的六合刀法巧妙地糅合到表演中,成为这部戏的一大看点。

  已经绝迹舞台10余年的老戏《举鼎观画》由谭元寿弟子卢松担纲主演。《桑园会》是谭富英演得非常有特色的一部戏,既展示了唱功,又格外幽默,可以说是好听、好看又好玩,但也有十几年没出现在舞台上。此次由谭派弟子马连生与其妻刘轶杰再度搬上舞台。

  《定军山》《阳平关》是谭派的代表作,又因别名《一战成功》而具有的美好寓意,所以往往是谭派演出时的“打炮戏”。此次纪念演出推出了难得一见的豪华阵容,由王立军、张克、王平、谭孝曾四人分别扮演黄忠,赵云由奚中路扮演,特邀尚长荣演绎曹操。

  《珠帘寨》是民国初期由谭鑫培自编自导自演的老生经典作品,改编于由花脸主演的传统剧目《沙陀国》。谭鑫培在创作时融入了很多花脸的唱腔和韵味,是当时非常轰动的创新剧目。谭孝曾说,现在《珠帘寨》中的李克用都是“俊扮”,此次纪念演出则恢复原汁原味的《珠帘寨》,演员的扮相和当初谭鑫培演出时一样,以“老脸”的扮相呈现给观众。本次演出由谭元寿的弟子韩胜存和张克分演李克用。

  继承了谭派长辈对于传统的坚守和创新,此次上演的《问樵闹府·打棍出箱》是谭门第六代谭孝曾在继承谭派戏的基础上整理加工又加以出新的剧目。谭孝曾说:“这部戏以往演出因为无头无尾,许多新观众都看不懂。此次整部戏的戏核不动,只是多了头、尾的戏份,更符合今天观众的观演习惯。”该剧由谭元寿弟子王平领衔主演。

  此次上演的《鼎盛春秋》也是经过加工整理的剧目,谭门第七代传人谭正岩饰演伍子胥,而以往的伍子胥以杨派演出居多。戏里有很多连唱带武以及开打的场面,其中《打五将》以扎大靠、大开打突显谭派特色,也发挥了谭正岩亦文亦武的特长。

  除了上演整出大戏,此次纪念演出为了体现谭派艺术的源远流长,也有一些其他流派的剧目登台献演,马派、杨派、高派、言派、奚派、余派都有展现各自代表作的折子戏,借此展示谭派对各个流派的滋养。

  再传弟子板块则重在展现谭派后继有人,由谭孝曾的部分学生来演出。8名学生上演《法场换子》《击鼓骂曹》《南阳关》《战太平》等8出折子戏。

  让谭孝曾最为骄傲的是,此次演出共有约30出戏,但却没有一部重复剧目。“由此可以看出,并不像有人所说‘谭派只有几出戏’,谭派剧目其实是非常丰富的。”在这次活动中,人们不仅看到了谭派丰富的传统剧目,也感受到了谭门传承的坚守精神,还看到了京剧同行携手共进的合作精神和深厚情感。这些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激励京剧人认真而智慧地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

  观众反响热烈

  专家高度肯定

  “这次纪念活动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和社会效益,这说明只要你的艺术得到观众的认可,他们就会为你的艺术买单。”李恩杰说。

  一票难求的火爆票房,剧场观众席不时爆发出的热烈掌声、叫好声,微博、微信等各种形式的热闹讨论……这一切都证明了李恩杰所言非虚,昭示了此次展演的成功。

  有观众说,“纪谭”开幕京剧演唱会堪称近年来一台极为精彩、大过戏瘾的晚会。“一曲《伶王赞》拉开了晚会的序幕,后人歌唱老祖很有意义,伟大的‘伶界大王’岂能想到他孝顺的后人不仅在继承他的艺术,也在用现代艺术手段传颂他的英名。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祖上才有这样的福分呀。” “老艺术家尚长荣老师携青春红火的谭门继承人谭正岩对唱《华容道》,把晚会推向了高潮。爷俩韵味十足的演唱可谓珠联璧合,太好听了。”

  有观众说:“我们看到孝曾老师带正岩冒着炎热奔波于京津沪三地排戏、说戏,安排演出,桂祥老师甘愿做贤内助,家族中每个人都在为‘纪谭’活动尽心尽力地忙碌着。他们就是要让观众欣赏到高水平的演出。我认为谭派艺术及独有的谭门七代相传的现象是中华民族艺术值得骄傲的一面旗帜。谭家为对得起观众进行的不懈努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相信这将在中国京剧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纪谭”活动的火爆也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9月21日,由北京京剧院、中国戏曲学院主办,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承办的“谭鑫培与京剧的辉煌”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进一步探讨谭鑫培在京剧史上的历史地位及成就,深入研究其对当下京剧艺术的影响与启示。

  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巴图谈到,谭门具有开放通融的教育观念,历代掌舵者均有海纳百川的开放心态、打破门户的开放观念、博采众长的学习态度、唯才是学的教育思想,他们投拜名师、坐科学戏、院团传习,故谭门后人的成功绝非偶然。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钮骠说,谭鑫培不仅是“伶界大王”,更是“梨园汤武”,他与王瑶卿都是京剧界的革新家,我们应当有意识地传承大师的创新、变革精神。

  天津市艺术研究所原所长、戏曲理论家刘连群说,他通过此次“纪谭”演出中改编的《问樵闹府·打棍出箱》,深切地感受到谭元寿等人忠于继承、不断进取、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艺术态度,更看到了谭鑫培精神在谭门后人身上的展现。

  北京戏曲评论学会会长靳飞认为,谭鑫培是中国京剧艺术的开创者,确立了京剧成为全国性剧种的地位;他是京剧史上承上启下的一代宗师,对京剧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与梅兰芳共同构成京剧艺术的坐标轴,成为京剧艺术新的评价标准和体系。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认为,谭鑫培使皮黄腔超越了其他剧种变身为国剧,这是他对京剧艺术的最大贡献。谭派艺术滋养了京剧各个流派,为京剧美学奠定了基础,谭鑫培用他的艺术为京剧美学提供了范本。

  纪念活动丰富多彩

  北京京剧院用心良苦

  为了筹备此次“纪谭”活动,北京京剧院历时近一年,精心策划、周密组织,使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今年3月29日,北京京剧院在北京举办了“历史辉煌·今日精彩”纪念谭鑫培诞辰170周年、谭富英诞辰111周年流派经典精品剧目系列展演新闻发布会,拉开了“纪谭”活动的大幕。谭元寿弟子、天津市青年京剧团主演张克受人之托,将谭鑫培生前用过并遗失的鼓槌归还谭家,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爷孙三代接礼,将新闻发布会推向高潮。

  会上,谭孝曾介绍了本次“纪谭”活动的相关内容:9月8日至18日举办11场演出;新版京剧电影《定军山》参加2017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修缮谭鑫培故居,使之成为博物馆;由戏曲理论家、评论家编著出版图书;在谭鑫培诞辰的正日子4月23日赴武汉江夏谭鑫培公园拜祭、演出并举办收徒仪式。

  为了让更多的观众了解谭派艺术,更好地欣赏“纪谭”系列展演,北京京剧院于7月、8月举办了一系列主题活动。

  7月15日,“谭谈戏”京剧谭派艺术体验日活动在北京京剧院京剧艺术体验中心举办,百余位观众在谭孝曾、谭正岩的带领下,一同回顾了谭门的历史,了解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当天活动的重头戏是 “谭老师讲故事”。谭孝曾携谭正岩以幽默诙谐的形式为戏迷观众讲述了“纪谭”系列展演的初衷与想法,以及每出剧目的亮点与看点。

  8月26日,由北京京剧院策划组织的“逛胡同,谭天说戏”京剧主题活动,开启了为期半天的京剧体验之旅。此次活动,以北京百顺胡同的《四大徽班进京》浮雕为起点,走访了谭鑫培故居、京剧电影《定军山》诞生地大观楼,沿着大栅栏,落脚于有着悠久历史的三庆园戏楼。大家沿着谭鑫培、谭富英曾生活过的地方、走过的路,听着谭立曾和央视《中国戏曲大会》总冠军孙霆讲述趣闻轶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与感官体验,了解了谭鑫培、谭富英的诸多事迹,也进一步感受到了谭氏家族所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

  “作为活动主办方的北京京剧院,希望让大家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走近谭派艺术,从多个维度了解谭派艺术。此次‘纪谭’活动颇具分量,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出历史的积淀,上演的每出剧目都有其背后的意义,每场演出都有重量级演员倾情献艺。我们被前辈留下来的艺术和精神所滋养,同时也肩负着传承的重任。”北京京剧院市场开发部主任朱甲如是说。(罗川)

[责任编辑:石依诺]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