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郧西县委书记 张涛
近年来,郧西县委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基层打基础的重要举措,作为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强力支撑,强化党建引领,多措并举推进。目前,全县286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
突出支部引领,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子
集体经济好与坏,要看支部怎么带。只要支部建强了,任何地方都有优势可找、都有潜力可挖、都有路子可寻。我们因村制宜、分类指导,探索出了五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一是能人书记带动型。坚持把致富带富能力强作为选配村支部书记的重要标准,通过外出能人中引进一批、现任干部中调整一批、致富大户中推荐一批等“三个一批”工程,选拔了237名能人书记。徐尤建担任涧池乡谢家坪村党支部书记后,先后投资330万元,建成1000亩药用皂荚基地,每亩年收益6000元,为村集体和农民建起了“绿色银行”。二是扶贫项目保障型。利用国家光伏扶贫政策,把光伏能源项目向薄弱村摆布,按照统一筹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监管的思路,整合资金2亿多元,为18个乡镇、286个村各建一座光伏电站,确保每年每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10万元、每个乡镇财政增收25万元,实现集体经济兜底式保障。三是党员示范引领型。鼓励扶持农村党员发展产业、创办项目,让那些有头脑、懂市场、会管理、善经营的党员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带动集体经济发展。全国扶贫先进个人、湖北口回族乡小新川村党员翁新强依托村级组织成立专业合作社,带领11个乡镇、32个村发展五味子项目,720户贫困户走上致富路。目前全县像翁新强这样的党员致富带头人有547人,他们引领建立专业合作社193家、市场经营主体157个,带动产业大户1560个,激活了集体经济发展的“一池春水”。四是回归人才创业型。大力实施能人回归工程,村支部牵头成立乡亲扶贫协会,吸引在外成功人士回归创业,支持家乡集体经济发展。先后成功引回外出能人1100余名,回归资金5亿多元,创办产业项目1000多个。五是外引力量帮扶型。抢抓北京市平谷区、武汉市等12家单位对口帮扶郧西机遇,加强沟通汇报,科学确定帮扶方式,助力集体经济发展,先后有2.5亿元帮扶资金转化为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有效增强了村级“造血”能力。
健全长效机制,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展集体经济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探索长效机制,下足“绣花”功夫,久久为功,持续用力,才能避免“边上马、边推动、边消亡”。一是惠及各方利益。以前搞土地流转、发展产业,往往是“富了老板,不富老乡”,现在由村党组织唱主角,村集体统一从群众手中流转土地建基地,与企业签订合同,参与产业发展,群众就近到产业基地打工。这样以来,村集体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企业有了实实在在的收益,群众有了可观的“分红”和薪金。贫困群众说,“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有村集体撑腰壮胆,我们底气足了,干劲大了,腰包鼓了”。二是注重长远发展。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思路,对村集体闲置资产确权入股,做强做大集体资金池。把集体经济纯收入新增部分的20%—40%投向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实现滚雪球式发展;5%—10%作为风险防控金,保护入股农户的权益;10%—20%用于低收入人群生活保障、村级公益设施建设,让农民群众真切感受到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三是加强监督管理。以前村集体经济刚刚起步,就有村干部出问题“倒下”了。为抓好“三资”管理,我们逐村建立“三资”台账,出台村级财务查询、财产清查等制度,确保村级“三资”保值增值。全面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实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一会两票”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党员和群众的监督作用。群众反映,村里账目清楚了,老百姓更加服气了。
通过近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郧西县村级集体经济打了个翻身仗,全面增强了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有力夯实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物质基础,贫困人口由14.6万人减少到8.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3.4%下降到19.4%,脱贫攻坚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