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午后,我们如约见到了韩庆祥,他温文儒雅,讲话有条不紊。踏着铺满落叶的青石板路,他开始讲述自己的人生轨迹,分享哲学的魅力。
韩庆祥是中共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教育长兼科研部主任,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秘书长,一级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人学和中国问题研究。
1979年,韩庆祥以高出重点线50多分的成绩考入郑州大学,大二分系后进入哲学系学习。学习中,他很快认识到哲学的魅力,“哲学让我认识到事物发展的规律,看到事物的本质。”他讲到,“如果把哲学中的这些问题搞懂了,眼光就会变长远,看问题也就更加深刻了。”为此,韩庆祥更加沉迷其中,并立志要考研读博。
1983年,韩庆祥考入吉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86年,他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师从我国著名哲学家、人学奠基者黄枬森。毕业前夕,韩庆祥被学校公派赴莫斯科大学进修,这期间他对人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人学是我真正开启学术道路的起点。”回国以后,韩庆祥厚积薄发,发表了大量关于人学的文章。1989年,他与黄枬森教授合写的学术论文《关于建构人学的若干设想》发表,产生较大影响,他开始在学术界崭露头角。1991年,他撰写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发微》一书出版,是当时国内较早的人学著作。
1990年1月,韩庆祥进入中央党校工作,1995年11月,他被破格晋升为教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化建设实践提出的许多深层次前沿问题,都需要从哲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指导实践。”为此,他的研究方向转向中国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后,韩庆祥开始潜心研究“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博大精深,我的研究要从中汲取营养,吸收智慧。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学术研究基调,用学术讲政治。”党的十九大之后,韩庆祥积极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解读,在多家中央媒体刊发系列重磅文章,并不辞辛苦地奔赴各地宣讲,推动十九大精神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韩庆祥时刻铭记在心,身体力行。
“中央党校不仅是党内教育的最高学府,也应该成为学术理论的最高学府,要能够引导理论潮流。”近年来,韩庆祥十分注重党校的理论研究工作,为进一步促进青年学者间的学术交流,他组织举办“中央党校青年学者30人论坛”,搭建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调动青年学者的科研积极性,力促新思想、新研究成果的诞生。他期待着,这些青年人都能成为“站得住、叫得响”的专家学者。
韩庆祥对青年学者的关注与扶植,不仅体现在搭台唱戏,大力推介上,他还花费大量时间,孜孜不倦地指导这些年轻学者在学术研究中把握做学问的基本功。在他直接指导和支持下,由中央党校青年学者编写的《不忘初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永葆朝气》《中国道路能为世界贡献什么》等书出版,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从哲学到人学,从人学到中国问题,我一生的学术研究,都是和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党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他深情地说到,“60岁之后的十年是我人生的黄金时期,我要用这十年,深入研究一些长期积累的问题,做出更多科研成果,为构建理论中国贡献力量。” (光明网记者王营 孙晓)
【专家简介】
韩庆祥 中共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教育长兼科研部主任,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秘书长,一级教授,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主讲专家。
1989年获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9年在莫斯科大学进修。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人学和中国问题研究。主要著作有:《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力本位》、《发展与代价》、《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基本思路的哲学梳理》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表百篇论文, 25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提出的能力本位论、社会层级结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形态理论、三种机制理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思路等,在理论界和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兼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机构教授。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哲学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