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拥抱新时代 攀登新高峰

2017-11-30 21:52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7-11-30 21:52:09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责任编辑:石依诺

  作者:周 豫

  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是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广东省举办的第一个综合性大型专业艺术活动,广东如何打造和凸显以省艺术节为代表的艺术品牌,以此带动全省文艺创作更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汪一洋:三年一届的广东省艺术节是广东省最高水平的艺术盛会,是推出优秀艺术作品和人才的重要平台,也是国内最早创办的省级艺术节。经过多年的打造,已经成为在省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它不仅是一项活动,更是艺术工作机制中的重要环节和枢纽,起到示范标杆作用,是我省引领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力抓手,也是推动精品创作和实施艺术惠民的有效举措。

  除了广东省艺术节,近年来,广东省文化厅还牵头协同相关机构策划推出了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广州三年展、广东现代舞周、广州爵士音乐节、二沙岛户外音乐季等一批高水准文化品牌,未来更要推动这些品牌体系化发展。通过强化艺术品牌的集聚效应,扩展他们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如何发挥广东省艺术节的平台作用和引导作用,推动广东艺术创作勇攀高峰?

  汪一洋:近年来,广东省艺术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生产出了一批反映时代精神、反映人民心声、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如《沙湾往事》《烽火·冼星海》《韩文公》等,获得了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优秀作品还不多。今后,我们将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以艺术节为重要抓手,不断推进参评参演作品题材的多样化,推动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并通过为期三年的循环机制,带动全省形成精品创作生产的合理周期。在评奖方面,要控制奖项、加强评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鼓励扎根广东生活、展现广东地域特色、聚焦当下社会热点的现实题材作品,推动广东省文艺创作再攀高峰。

  本届广东省艺术节共有107场演出,其中广东省新创作生产的剧目有30多部,这与近年来广东省积极推动文艺院团改制是分不开的,今年参加展演的剧目还有一些民营院团,广东是如何完善院团改制,进一步激发文艺创作活力的?

  汪一洋:近年来,广东省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院团发展活力,但也面临着改革过程中的一些阵痛。我们要继续深化和完善文艺院团改革,进一步激发活力,增强动力。一方面,积极争取更多财政资金投入,改善资金投入方式,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以市场配置、政府购买等方式支持院团发展,促进艺术创作的有序发展,不断优化全省艺术创作环境;另一方面,也要推动各个创作单位尤其是重点文艺院团适应当前以优质艺术项目申请资金支持的新变化、新常态,变剧目为项目,以“项目制”带动业务工作的开展。

  本届广东省艺术节的板块相较往年大幅扩展。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本届艺术节实行全面的低票价惠民,力求让老百姓能看戏、看好戏。在推动文艺惠民、解决创作生产与成果利用方面,本届省艺术节都有哪些创新举措?

  汪一洋:艺术具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双重属性,文艺的生命力在生活当中,在人民心中。广东省艺术节不仅是艺术交流展演的平台,更是实施文艺惠民的载体。本届艺术节期间所有演出都实行低票价政策,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剧场欣赏高雅艺术演出,充分发挥优秀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把文艺的发展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为更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水准的基本文化服务。本届艺术节还采取多种新的传播手段,如广受年轻人喜欢的网络直播等,打破时空、地域的限制,极大地拓展了观众群,扩大了辐射面,一个直播剧目就能达到20余万的点击量。

  广东省还计划推出“艺术精品惠民工程”,用政府购买的方式,让基层群众有更多机会欣赏到艺术精品,让我们花了大量精力打造的优秀作品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并以此优化艺术创作生产扶持方式,充分调动各类文艺团体的创作积极性,激发文艺团体的活力。

  本届广东省艺术节涌现出了一批叫好又叫座的优秀作品。本届艺术节如何通过评奖或者展演突出艺术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兼顾经济效益?如何进一步发挥主流文艺思想的指导作用,利用评奖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汪一洋:广东的文化产业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广州)国际演艺交易会等在业内已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未来,广东只有把文化产业这块“长板”做得更好,才能进一步为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挥更大的作用。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有希望成为广东的重要支柱产业,它既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又能有效补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短板,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有效途径。

  本届艺术节对参评剧目提出了场次要求,鼓励剧组面向市场、加强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意识。艺术节采取低票价而少赠票的政策,同时利用评奖机制抵制“三俗”、引领创作,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市民买票看演出的文化消费习惯,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公共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浪费,培育市场,建立我省舞台艺术及其他艺术门类产业化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

  如何利用广东省艺术节的平台,进一步发现和培养人才,壮大艺术队伍,解决艺术“出人”的问题,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的要求?

  汪一洋:人才是实现文艺繁荣发展的关键,打造一支优秀的文艺人才队伍对干事创业、打造精品、扩大影响至关重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许多舞台艺术创作人才都往影视领域转行,一批老一辈艺术家也逐渐退出舞台一线,有水平有能力的新人不愿意加入艺术主创表演队伍,不少文艺院团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人才荒”。

  当下,广东在全国叫得响的艺术领军人物缺乏,一方面需要加大柔性引进的力度,通过培训提升文艺人才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戏剧是看“角”、品“角”、追“角”的艺术,要通过培养和推介,把更多中青年创作、表演、编导优秀骨干人才推向台前,打造一批舞台艺术“明星”,为他们举办个展、个演,对重点项目给予资助。这一届省艺术节已经有了不少新举措,比如通过网络直播平台推出一批舞台新秀,效果很好。

  本届艺术节真正做到了“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您对下一届艺术节有什么期待和计划?

  汪一洋:广东省艺术节自创立以来,始终坚持“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的办节理念,广泛吸引民众积极参与,这场艺术盛宴“色、香、味”俱全,老少皆宜。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围绕攀登艺术高峰、繁荣文艺事业、打造文艺精品的宗旨,进一步讲好“广东故事”,唱响“广东声音”,打造文化品牌,构建交流平台。通过打造各种平台,让老百姓从文化品牌中受益,让广东形象在这些文艺精品中得到提升。

  我们还会进一步加强艺术评论力度,借助各种传播媒体,吸引年轻观众,扩大优秀作品的影响。同时重视发挥民营文艺院团的力量和作用,通过政府财政和专家智力,从创作、演出、巡演等各个环节,进一步加大对民营文艺院团的扶持力度,提升广东省艺术创作生产和艺术创新的整体实力。

  (周 豫)

[责任编辑:石依诺]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