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宾 阳
“戏曲的服饰那么华丽,唱腔那么独特,动作那么讲究,我完全被吸引住了。” 11月9日,由玉林市艺术创作研究所组织的“戏曲进校园”活动走进该市第十一中学,艺术家们的戏曲知识普及和现场示范,让近700名师生零距离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目前,玉林市已把戏曲艺术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内容。根据《玉林市“戏曲进校园”活动工作方案》,全市中小学“戏曲进校园”的相关工作主要分普及、提高、发展和创新四个阶段开展,2017年戏曲进校园率达50%,2018年将实现全覆盖。
玉林是广西非遗进校园的一个缩影。最近几年,广西大力推动“非遗进校园”,不断丰富内容,创新形式,以点带面,建立机制,呈现出进得去、推得开、留得久的崭新局面。
“进什么”“如何进”是关键
今年6月,朵朵花儿山歌飞——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南宁市壮族歌圩进校园成果展在南宁电视台录制,来自全市各县区12所学校的500多名师生参加演出,集中展示近年来南宁市“非遗进校园”所取得的优秀传承成果。
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进校园的非遗项目一定要重点突破,“进什么”“如何进”是关键。为此,南宁市加强内容筛选,市、县区两级采取重点项目持续推进的方式,确保非遗进校园活动有主题性、针对性和持续性。
梧州是广西的东大门,毗邻广东,当地操粤语方言,自古粤剧流行。2014年,梧州开始推行“粤剧进校园”工作。“刚开始是有一点抗拒的,后来经过学校开展的各类与粤剧有关的活动,对粤剧有了更多的了解,感受到了粤剧的内涵和美,也越来越喜欢粤剧。”最早试点“粤剧进校园”的梧州市十一中的学生徐钰佩说。
梧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梧州从三个方面解决“进什么”“如何进”的问题。一是编教材,邀请本地粤剧艺术家编写专业教材,走进学校表演展示;二是培训师资,对全市中小学音乐老师进行培训;三是举办赛事,组织粤剧粤曲比赛等。
据介绍,最近三年,梧州全市20多名戏曲专家深入校园进行专业指导,200多名音乐老师得到系统培训。通过音乐老师以点带面进行推广,如今128个学校开设了戏曲课堂,培养了20多万名学生戏迷,激活了30多万名家长和其他观众的看戏、听戏热情。预计今年梧州市戏曲进校园覆盖率将达100%,戏曲进课堂率达80%。
建基地强化示范带动
柳石路小学校长陈西刚介绍,作为鱼峰歌圩进校园示范基地,该校将山歌文化融入校本课程,组建了传统民歌队和新民歌队两个山歌社团,定期开展山歌培训和社团活动。学校还聘请了广西山歌“歌王”陆莲芳作为社团指导老师,现场教学。
去年3月,柳州市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研究与传承基地在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揭牌,这代表着非遗专项基地开始进入柳州市高校校园。
“高校非遗基地与中小学非遗基地最大的区别在于,高校更专注于非遗项目的深入研究。”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建筑工程与艺术系主任刘洪波说,学校在建的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博物馆将陆续展出国家级、省级手艺人制作的各种木质模型,以及大量关于侗族木构建筑的文字、图片、实物、视频和手稿资料,为侗族建筑研究者提供诸多文献和数据。
2016年,柳州市重新编写了非遗教材并在校园推广,授予了全市30所学校(机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保护传承基地”称号。
“在经费、培训等方面倾斜支持示范基地和学校,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全面普及。”柳州市群众艺术馆馆长林园表示,近年来,柳州市持续实施“非遗进校园”工程,已覆盖了从幼儿园到高校的各类各级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和业余体校。
注重机制的长效和实用
“绕绳、平摆、外甩,一气呵成。”9月25日,南丹县里湖瑶族乡中心小学迎来一堂别开生面的民俗课。授课老师是自治区级陀螺文化传承人何光斌。2013年,里湖瑶族乡中心小学制定了《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把当地县级以上非遗项目纳入课堂教学。
河池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为确保“非遗进校园”的制度化、规范化,河池市专门制定了工作机制,明确“非遗进校园”的内容、时间、师资要求、跟踪辅导等事项;明确当地文化部门与学校之间的联络机制和沟通渠道;明确检查、评估、表彰和督促机制。与此同时,文化部门牵头组织教育、民宗、宣传、旅游等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发挥各自职责和长处,推动“非遗进校园”。此外,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壮大“非遗进校园”传承力量。
9月21日,《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批准。其中,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市、县(市、区)文化、民族宗教部门应当会同教育部门将具有本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纳入中小学教育内容,支持学校开展适合在校学生特点的教育活动。民族中小学应当把少数民族语言、民间文学和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手工技艺、体育和游艺等纳入学校特色教育的内容。文化主管部门和保护单位应当通过与职业院校或研究机构联合办学、办班等方式,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