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雪雅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对乡土有着独特的情感,近两年也很关注中国的乡村,时常浏览一些相关资料。在我的印象里,农村大多是聚集而居的,有一大群房屋群落。石板房和我想象的不一样。”志愿者杜东凯说。在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会(RCRA)开展的北京市房山区石板房村社区文化志愿服务项目中,杜东凯负责短片《守望石板房》的制作。大多数时候,他在镜头后面,捕捉山间的一草一木、房屋的一石一瓦,记录下老人们或热情或落寞的神态。
石板房村常住人口仅80多人,而且几乎全是老人。今年8月27日,志愿者首次造访这个村子;第二次、第三次再去,他们已经能认得大部分村民,亲切地叫着“大爷”“大姐”,与他们聊起最近的生活。这些志愿者聆听着老人们宝贵的旧时回忆和人生体悟,同时还把这些不应被湮没的声音传得更远,传达到更多关心乡村、在乎乡村的人的耳中。
“人是第一生产力”
石板房村人口稀少、土地缺乏,村民们平时的一部分吃用依赖定时定点进村的小贩。在自身生产、政策补贴和外出务工子女的支持下,老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不至于困窘,但村里几近于零的医疗和教育条件使得继年轻人之后,一些老人也开始考虑离开家乡。
志愿者穆玉红曾去过不少村庄。她认为,村子沉寂或没落的根源不在于其位置,而在于其活力。城镇化不仅加速了“石板房”的消失,用另一位志愿者贾宁宁的话说,更令人叹息的是附着其上的无形精神的隐没。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村庄的生态、文化与智慧是一座潜在的宝库,等待着人们的发现、肯定、改变和复活。
在石板房驻村书记梁盼的眼中,志愿者的到来为村子带来了活力。82岁的老党员史民银又有了新的听众,在他脑海中,孩童时目睹抗日军人上山割敌人电线的画面已经日渐模糊,却一直不曾磨灭;陈兴伍大爷自学成才的山水素描迎来了又一批欣赏者;一位外出工作的年轻人惊喜地在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活动照片中看到了忙前忙后的母亲。
而在志愿者和村民们的眼中,梁盼就是那个可能激活村子新未来的活力源泉。驻村前在高校教授旅游管理课程的他,给志愿者留下了一个有头脑、有才情的文艺青年的印象;当他穿着宽松的T恤、短裤领着大家翻山越岭时,又活脱脱像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村中大哥。为石板房思考过无数发展方案的梁盼,一直苦于村庄闭塞的状态,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进而拥有更多的发展可能性。
目前,志愿者拍摄的《守望石板房》短片已经发布到微信公众号和各大视频网站;志愿者通过文献整理、实地访谈形成的村情概况和村民故事也在陆续完工。同时,志愿者热切希望能在石板房村开展长期服务,并协助村干部进行自媒体建设和传统媒体推广,让更多人知道这个绿意盎然的休闲好去处,以及这里不那么传奇却充满趣味的村民故事。
跨专业团队的多元视野
石板房村的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杜东凯、郑永浩和牛海荃为活动留下了精彩的影像。在挖掘山林与乡村每一分美的同时,他们也感到,拍摄者或许应该主动去了解有关民俗、口述史、田野调查的知识,更深入地认识乡村,探索乡村事物间的种种关联或逻辑,提前做好构思和布局。换言之,重要的不仅有镜头里的场景,还有镜头外拍摄者的思维和视角。
志愿者贾宁宁从事编辑工作多年,在文稿整理中贡献巨大。借助有限的资料,她从建制沿革与现状、人口、自然环境与资源、文化卫生等7个方面出发,概括整理了《石板房村概况》,并编写了部分村民的个人故事。
不同背景的志愿者还为石板房村现状的思考提供了多种视角。比如,队长周祯关注石板房的建筑技艺,希望这种技艺不止步于部分老人,而能为更多人知晓甚至传承;从事农产品相关工作的郑丽侧重了解村子的种植和养殖业,并积极为养猪、养鸡的史阿姨等村民出谋划策。
“志愿服务不是小打小闹”
虽然志愿服务告一段落,但志愿者并没有停止思考。在进村提供中长期服务时,首先做好尽可能全面和深入的村情调研,RCRA的这一做法得到了志愿者的广泛认同。
在包饺子活动中,98岁的陈景富老人的话给志愿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样的活动以后每天要搞一次才好呐。”当听到说这样大家会吃不消时,老人不无失落地“退而求其次”:“那40天呢?”
志愿服务不是小打小闹,浮光掠影式的服务对于乡村来说只是一种隔靴搔痒,还有可能造成村民的不信任和受伤感。志愿服务应该聚焦村民需求,急村民着急之事,关照村民未顾及的需要,让服务对象真正受益。
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我国广大乡村发展的一大机遇,也与乡村服务志愿者的愿望不谋而合。把握好这一机遇,尽自己所能推动乡村活化,在乡村建设的广阔天空下,志愿者将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