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自觉的起点

2017-12-04 10:35 来源:北京日报 
2017-12-04 10:35:56来源:北京日报作者:责任编辑:秦超

  作者: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 李德顺

  根据文化的本质,可以说人本性、主体性、实践性和历史性是文化的主要特性。理解和把握这些特性,可以成为我们文化自觉的起点,并为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原则和尺度。按照文化的人本性和主体性,我们一方面必须理解尊重世界上多元主体的文化权利和责任;另一方面必须增强自己的主体意识,自觉地担当起对自己文化的权利和责任。

  实践性和历史性是文化建设的切实根基。“实践性”是说,文化是由人“活”出来的,靠人“做”出来的,不是单凭“想”和“说”就能造就的。任何文化体系的形成和改变,都以其主体的生存发展实践为根基,贵在心口如一、言行一致地坚守、探索和创造。“历史性”是说,一种文化的形成和演变,归根到底是其主体实践过程不断自我凝聚、升华、积累的产物。社会发展史上的遗传和变异、继承和改造、经验和教训,多以“凝聚态”或“沉淀物”的方式保存于它的文化之中。所以“传统”往往最能显示文化的连续性和变动性。

  人本性、主体性、实践性、历史性等是构成文化之“魂”的主要因素和特征。看一种文化的强弱兴衰,或考察一个文化体系的生命力,首先要看它这些“魂”的要素是否端正、充实、到位。例如:它是否真正保持了以人为本?以什么人为本,这些人是否是实践的主体,是否属于人民大众?它是否深深地扎根于主体的历史和实践,从而有足够的资源和底蕴?这种文化在“显”和“潜”的层面之间,是否保持一以贯之、相得益彰?等等。如果这些是肯定的,那么这种文化就一定兴盛而坚强;反之则必然羸弱衰败,经不起别种文化的冲击。

  文化之强源于魂强,而文化之魂欲强,则贵在自觉、齐心。那么,怎样才能让人齐心呢?这里不妨举一个节日文化的例子来分析。近些年来,我国一些传统节日有被淡化的迹象,而某些“洋节”却自发地红火起来。不少人对此甚表忧虑。显然,这里有一个问题须待解决:形成于农业和乡土生活方式的传统习俗,如何贴近现代化的城市生活?解决这个问题,也许正是振兴传统(节日)文化的关键。一般说来,传统节日的价值和魅力,大多在于让那些平时以个体方式分散活动的人们,以一定的理由和形式聚会起来,以表达和享受相互间的情谊与关爱。这正是文化中的“节日之魂”。而如今生活在现代城市中的人们,平时饱尝忙碌和拥挤,更在意节日的是“放假”,以享用平时难得的个人休整、娱乐和交往自由。在这种情况下,要让人们乐于聚会,就不能仅仅沿袭旧的理由和形式,需要重新挖掘“节日之魂”,提供新的具有普遍性的理由和形式,使人们乐于和易于参与。

  从节日文化这个侧面可以看出,在文化上以人为本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结论,更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它总是可以并应该“于细微处见精神”的。实际上,在每一种文化形式、每一个文化环节、每一项文化工作中,都有一个是否敢于和善于以人的生存发展尺度去衡量和选择的问题。只有做到尊重和理解人的权利与责任,充分信任并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我们的文化建设才能固本强基,获得不尽的资源,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秦超]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