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勤奋,都要认真,都要自觉奉献,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求索。”曾任中联部副部长、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的于洪君,凭借着这股劲头,在每个岗位上尽职尽责,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最初的工作是电影放映员。”1972年,18岁的于洪君被招收到长春市农安县从事电影放映工作。凭借着自己的勤奋与优异的表现,于洪君很快接手了县里的电影宣传工作,并逐步在工作中“小有名气”。期间,日本一个民间电影访问团到东北交流考察,吉林省文化厅安排于洪君负责向他们介绍农村电影放映情况,“现在想起来,那是我第一次进行‘外事活动’,长了一点见识,也积累了一点经验。”
“我在放映电影时,很喜欢《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这些重大历史题材影片,通过这些电影,我对世界社会主义问题产生了兴趣。”1978年,于洪君考入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进行深入学习。1986年,于洪君又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国政系博士研究生,对世界社会主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导师的严格要求和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于洪君的学术水平和理论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到现在,我还对国际共运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如数家珍。”
博士毕业后,于洪君进入中联部工作。“当时中联部是我的首选,因为这个部门能够将我学的东西学以致用,并且中联部有丰富的馆藏,有不少研究国际共运的专家,能让我进一步充实自己。”1991年,于洪君以高访学者身份出访苏联,亲眼目睹了苏联的解体,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和形形色色的人物,“访问期间,我一直在进行观察和思考,收获很多。”1996年至1998年间,于洪君在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馆工作,对中亚地区和独联体国家的事务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回国后,于洪君被任命为中亚处处长,并于1998年借调中央外办工作。借调期间,于洪君参与了很多调研工作,当时中央外办的调研人员少、任务重,调研人员压力都很大,“不过在这期间,我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于洪君说。
2005年,于洪君离开中联部研究室主任岗位,出任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在于洪君看来,这是自己职业生涯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大使在国外代表的是13亿中国人民,代表的是我们这个伟大的党和国家。”然而大使的工作并不轻松,使馆人员不多,来自国内不同部门,如何协调好人际关系和各部门间的关系,考验着“馆长”的组织协调能力。此外,身为大使的于洪君工作任务繁重,接待国内来访代表团、协助安排双方领导人的国事访问、开展领事保护和公共外交、配合国内打击“三股势力”等等,都是大使的工作职责。在处理这些工作时,“过去积累的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在我履行使命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1年新年的第一天,于洪君回到北京,担任中联部副部长,兼任该部新建智库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并多次以智库领导人身份进行对外交往。在于洪君看来,“以智库身份进行对外交流,同样可以为外交事业作贡献,而且灵活度更高。”
退出领导岗位后,于洪君继续“发挥余热”,担任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以新的身份开展各种和平友好交流活动。2015年,于洪君进入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我希望能够在这个平台继续为中国外交工作尽一份力。”
谈及最近关注的领域,于洪君说,党的十九大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良好形象,让全世界对中国有了更客观、更理性、更全面的认识。这次大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作出了顶层设计,将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在走向世界,世界在迎接中国”。(光明网记者李澍)
【于洪君简介】
国际问题专家,过去长期主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问题,目前重点研究现代国际关系,世界政党政治,当代中国外交。
先后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曾在俄罗斯顿河罗斯托夫大学做过高级访问学者。现为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对外经贸大学、暨南大学、广西大学、华侨大学等院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兼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原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特命全权大使,现为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同时出任盘古智库、察哈尔学会等民间智库学术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