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历史虚无主义、新经济、脱贫攻坚、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宋月红: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理论研究室主任宋月红强调,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捍卫英烈形象,必须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正确的历史观是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思想认识来源和基础,在人类的思想认识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唯一科学的历史观”,不仅具有科学理论体系,而且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它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并指导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由理想变成现实,开辟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新纪元。历史虚无主义对待历史,不只是形式上的“装饰”,而更多的是内涵式的“改造”,因此实有“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的功效,任其蔓延下去,后果将极其严重。历史虚无主义根源于历史观问题,具体表现为“历史终结论”“告别革命论”,以及以西方发展道路、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等。党史国史问题,既是历史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坚持和运用正确的历史观,是处理和解决历史虚无主义问题的根本方法和途径。坚持唯物史观,发展党史理论、国史理论。坚持唯物史观,不断提高党史国史研究的科学化水平。
摘编自《光明日报》
【张车伟、赵文、王博雅:新经济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就业增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张车伟、赵文、王博雅认为,新经济能够带动其他经济部门增长的重要原因是新经济具有产业融合功能。目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力量既有传统动能,又有新动能。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动能的转换,让经济增长建立在新的更加可持续的增长动能基础之上。新经济是指,以创新为基础所形成的新产业和新业态经济活动。整体来看,我国新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并已成为支撑我国就业增长的重要力量。解决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供求结构失衡和错位问题,关键在于发展新经济和促进新就业,实现投资由消费引领,供给由需求引领。具体来看,促进新就业,要遵循总量和结构并重的原则;要从供需两端发力,提高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匹配能力;要统筹发挥市场与政府作用,增强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能力;鼓励创新、包容审慎地制定新兴产业监管规则;鼓励创新、包容审慎地制定新兴产业监管规则。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周跃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需要加快推进】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周跃辉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但是要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脱贫攻坚各项任务和目标,我国脱贫攻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依然不容忽视。从结构上看,现有贫困大都是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的地区和群众;从群体分布上看,这些贫困人口主要是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者等“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以及部分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的贫困群众,甚至有些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愚昧落后,贫困程度之深超过预期。因此,在新的时代新的战略部署下,要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以补短板为突破口,集中力量攻关,万众一心克难,巩固精准扶贫保障体系,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在2020年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第一,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第二,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第三,做好产业扶贫这篇大文章。
摘编自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