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不停,卸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后的韩震依然忙着学术调研、审核教材。他已经60岁了,仍然精神矍铄,没有要停下来歇一脚的意思,他说:“我要一直工作到70岁。”话里有着他始终如一的对学习的认真、热情与坚定。
恢复高考的第一年,韩震边在工厂学做钳工、车工边复习,最终考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从小喜欢读书的韩震在学生期间便崭露头角,研究生期间便在中国社会科学期刊上发表文章,几乎和自己的老师同时开启学术生涯。从本科到研究生,从历史到哲学再到外国哲学,从在全国第一届法国哲学研讨会提出的新颖见解,到在中国社会科学期刊先后多次发表学术文章,韩震逐渐建立起了做学者的自信,对西方哲学的热爱也逐渐变成了系统的钻研,发表《西方历史哲学导论》《生成的存在:关于人和社会的哲学思考》等个人专著和主编著作10多部,译著4部,论文、译文达300余篇。
看书、写作是韩震的两大爱好,由于对学术研究的执着,加上本身内向的性格,他曾一个学期没有走出校门,将自己的时间全部用在了上课、看书和写作上。这份认真也迎来了接踵而至的荣誉:1991年获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1994年获第一届全国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8年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0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这些荣誉仅是韩震全部荣誉的一小部分。认真负责的做事风格,使韩震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又破格提升了教授。
韩震先后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等职务,从“逃避”行政身份到游刃有余,韩震道出了自己的心里变化:“以前研究哲学就是从概念到概念,但哲学毕竟是研究人的学问,首先便是要了解人、了解人与人的关系。担任这些行政职务期间,我每天都有机会结识到不同的人,因此逐渐地对哲学的理解也有了生活基础。”谈起自己的行政生涯,韩震笑着说:“虽然‘浪费’了我很多时间,但我并不后悔。因为这让我的视野更加开阔,也顺理成章地从研究西方哲学转向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完成了从纯学者到多元化研究者的转变。” 在这期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是他主攻的方向之一,不仅出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研究》等著作,还多次在《红旗文稿》等期刊上发表核心价值观相关学术文章。
如今卸任后,本该一身轻松的韩震却还在继续着1999年以来一直进行地教材审核工作,奔赴全国各地去调研各类教材使用情况,他笑称:“从初中教材到博士学习资料,我都有参与审核。每本教材看似薄薄几十页,却比写一本自己的书还难。”不过,想到自己的付出可以影响成千上万的学子,他便又将自己“认真做事”的人生信条搬了出来,步履不停地走在这条路上。
对于未来,韩震说自己会回归“学者”身份,继续研究哲学。回顾这一生,他说自己经历了非常不顺地时期,幸运的是在那个期间锤炼了自己坚韧的品质与认真的态度。因此,他寄语现在的年轻人,一定不要局限自我,要有开阔的视野。同时,也一定要学会放下自我、拆解自我,争取形成一个更大的、更加丰富多彩的自我。(光明网记者郑芳芳采访整理)
【韩震简介】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曾先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兼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第10届国家督学,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主编,《世界哲学》、《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等报刊编委会委员。2000年获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北京市“跨世纪青年理论工作者百人工程”培养计划、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人事部等部委首批“新世纪百千万国家级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培养人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主要成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西方哲学史》、《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大纲》》首席专家。著有《西方历史哲学导论》、《生成的存在》、《重建理性主义信念》、《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论》、《中国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大国话语》等,译著有《自我的根源》、《历史与转义》等,发表论文、译文和各种文章600余篇。3次获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次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奖,1次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主讲的“西方哲学史”课程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和国家级精品课程。曾两次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次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