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重大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的高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018-05-23 14:35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2018-05-23 14:35:39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李澍

  作者: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生态文明理论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方世南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18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这一论断蕴含着深刻理论蕴涵和重大实践价值。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自然基础,不仅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反映着人与社会的关系。从生态与政治的关系以及生态对民生的影响看,生态环境是与执政党的使命宗旨以及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重大政治问题和重大社会问题。

  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从来都不是空洞抽象玄虚的问题,而是始终与人民群众关联着的具体实在的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是民意,也是民生。因此,执政党讲政治,就是要讲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就是要为老百姓着想。

  生态环境作为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和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在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上都有充分的表现。就国内政治来说,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地影响到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利益、切身利益、长远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多年快速发展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十分突出,老百姓意见大、怨言多,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不仅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民生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好。就国际政治来说,生态环境问题会导致国与国之间的冲突和国际关系紧张,成为引起国际冲突的重要原因。生态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中的一项新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以人为本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它以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方略,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为目的。生态文明的所有内容都与政治和社会有关,都与民生有关,本质上都归结为重大政治问题和重大社会问题,与执政党的使命宗旨密切相关。将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示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从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相结合的高度认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在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既包括美好的物质生活,又包括美好的政治生活、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美好的社会生活和美好的生态生活。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态环境会提出更高要求。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到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品,构成美好生活的要求之一。

  人民群众美好的生态生活表现为生态权益。生态权益是人权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人民群众最为基本和最为根本的权益。人不能脱离自然界而存在与发展,无法摆脱与自然环境所发生的各种必然联系。生态权益就是人在与自然界发生关系的过程中对于自然环境的基本权利以及行使这些权利所带来的各种利益,如占有、利用以及享受自然环境资源的各项权利以及所带来的各种利益。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使人们能诗意般生活。

  将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重大政治问题和重大社会问题的高度,强化其政治色彩和民生色彩,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使命宗旨决定的。以人民为中心,既是执政党的使命宗旨,也是执政党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当生态矛盾越来越尖锐,人民群众对于生态权益和生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的时候,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执政党的重大政治责任和政治使命。

  执政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使命宗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要把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和生态安全当作重大的政治责任,树立起生态民生的理念。民生的“生”,不光指生活的“生”,还包括生态的“生”。从政治的角度看,民生还包括“民声”,即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等。就生态民生而言,它与经济民生紧密相连,构成了经济民生的重要前提和自然基础。人民群众要吃饱,还要吃好,食品要安全,水要干净。要保护人们的生态权益,就要考虑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的承载率,不能竭泽而渔地发展。

  由此可见,只有从讲政治和重视民生的高度认识生态环境问题,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时代的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实事,作为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将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优良的基础上,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才能协调好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促进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责任编辑:李澍]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