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马振清、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研究生 杨礼荣
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历史传统,是中国共产党闪亮的政治标志,是党的建设的核心要义和基本动力。全面把握并始终坚守党的人民立场,是推进新时代新发展的重要任务与内在要求。
一、坚守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传统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源于高度的责任与担当。社会制度的腐朽与思想文化的落后使得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层出不穷,国情呼唤具有担当能力的先进政党的出现。先进的知识分子立足中国社会形势,情系人民,组建了中国共产党并以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为目标。自成立起,中国共产党就将民族大任扛在肩上,展现高度的人民情怀和责任意识。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断奋斗的动力源泉。烽火28年,执政69年,改革开放40年,党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从未间断过,所面临的风险与考验也从未减少过。正是因为坚定的人民立场,党才能有克服种种困难的勇气,才能在团结人民中壮大应对挑战的力量,才能够在各种斗争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坚守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永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可以说,党取得不断胜利的内生动力正是源于党坚定的人民立场。在新的时代,只有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我们才能以更为积极主动的姿态推进伟大斗争,应对与转化风险与挑战。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习近平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西方国家的众多政党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权力之争背后是金钱之争与利益之争,因保全本阶级利益而牺牲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时有发生。与之不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习近平曾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评判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尺。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不同所在。
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于党执政的方方面面。“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执政理念的培育、执政方式的选择、执政力量的凝聚、执政目标的实现、执政成效的评判都以人民需要的满足程度为依据,以人民的意志为导向,以人民的要求为动力。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执政思维的精髓所在。人民立场使贯穿于法治思维、民主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基本内核,规定执政思维的性质。以人民为中心是党治国理政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经济新常态的引领,民主政治制度的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培育,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保障的不断完善,无不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人民立场。
三、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了党的人民立场
坚守人民立场,就是要将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在人民群众不断发展的需要中汲取奋力前行的力量,在主要矛盾的解决中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的变化,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目标、发展计划与评价标准都要在全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确立。在正视当前发展状态的基础上,提高发展科学性与公正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需要。坚持人民立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就要不断增强党的执政本领,将党锻造成经得起风浪考验的政党、担得起责任的政党、不辱使命的政党,使党在诸多诱惑与选择中坚守正确方向。以“打铁必须自身硬”的气魄,坚持政治从严、思想从严、组织从严、制度从严、纪律从严与作风从严,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才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能力。
新时代党带领全国人民推进治国理政新实践,就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心中有人民,行动为人民,在一切为了人民中实现为了一切人民,在一切依靠人民中依靠一切人民,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中实现党的奋斗目标。
(本文为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与党的执政安全研究》(项目批准号:18BDJ006)和北京市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