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高考、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中国新闻学、职业教育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郑若玲:减轻高考社会责任,回归高考教育功能】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郑若玲指出,在我国,高考背负了太多的社会责任。近年来出现的许多教育公平问题,表面上看是高考所致,背后其实是教育体制本身乃至社会体制的问题。事实上,高考本身具有许多正面功能,如“以考促学”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科学命题可以解决学生知识结构残缺不合理问题,考试内容可以体现国家意识等。我们要做的,是卸下捆绑在高考身上的众多教育与社会包袱。高考改革应该以恢复和强化教育功能为根本原则,并兼顾社会功能,提升招考的科学性,以科学推进公平,使高考改革能轻装上阵、锐意进取。唯有如此,考试招生才能出色发挥选拔英才、服务教育的本质功效。
摘编自《大众日报》
【刘晨阳:“一带一路”可以与其他“中国方案”产生显著的联动效应】
南开大学亚太经合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刘晨阳认为,我国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公共产品供给,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当代中国向世界提供的一项极具影响力和发展空间的经济治理公共产品。不仅如此,“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经济治理领域内的其他“中国方案”之间还将产生显著的联动效应,充分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统筹意识、全局视野和宽广视野。具体而言,“一带一路”框架下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合作,将有效提升沿线各国在双边、次区域和区域层面的经济一体化水平,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一带一路”建设将为我国与沿线国家进一步加强货币互换和金融监管等领域的合作提供新的驱动力,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跨境结算中的使用,为加快推进国际货币多元化进程创造有利条件。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刘洁、高坤:突破中国新闻学 “理论凹地”】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刘洁和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高坤撰文指出,中国新闻传播文化底蕴深厚,也是世界上重要的传媒大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闻传播的中国经验,世界和中国都需要中国经验的理论化。而目前我国新闻学理论贡献与国家及其新闻传播的实际地位并不匹配,出现了“理论凹地”。新闻学理论本地化与新闻传播实践快速卷入全球化风潮形成撕裂,理论不能有力地为实践提供指导和内驱动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新闻学研究应该以更大的气魄和胸怀,直接面向世界本身,突破民族主义的和西方主义的二元对立,秉持和展现真正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为中国新闻学的确立和世界贡献创造可能性,进而清理出中国新闻学自己发展的场地,扩展学术空间。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