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闻背景: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负责人称,最高检与教育部联合部署“法治进校园”全国巡讲活动,已进行4万余场。据悉,该活动听众达数百万人,在全国特別是中小学生中引起巨大反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青少年时期是培养法治意识,学习法律知识的最佳时期。近年来屡见不鲜的校园欺凌及暴力犯罪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问题。“校园欺凌”是国际上一个提法,在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重视。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年有将近2.5亿儿童和青少年因各种原因遭受期凌,呈现高发态势。就此,光明网记者采访了陕西省西安市公安局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王静江以下为采访实录。

 

  一、什么是“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是发生在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校园欺凌”具有明显的目的性、恶劣性、隐密性、团伙性、衍生性,侵犯了学生的生存权、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人身自由权等人身权利,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多部法律法规。

  可以说,长久以来便存在的“校园欺凌”破坏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治安秩序,严重影响学校周边治安环境,也影响了受害学生,包括施暴施虐者的健康成长、人格养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同时造成了学生父母亲友和家庭的巨大痛苦,损毁了人生信念,设制了人性障碍,破坏了人格培养,影响了幸福美好的家庭生活。此外,“校园欺凌”还容易形成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有百害而无一利。

  二、“校园欺凌”何以产生?

  造成“校园欺凌”现象长期存在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在当今各种文化交织、价值追求多元、道德情操移位、思想思潮多变的大环境下,青少年往往很难辨别是非,容易被不良文化、不健康生活方式渗透和影响。部分青少年抵抗力不强,免疫力弱下,往往贪图享受,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感受,逐渐扭曲了自己的成长轨迹。长此以往,他们便会滋生恶意念头,逐渐衍生出以强欺弱、助纣为虐等等不良观念。如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科学地融入新时代社会和人群的价值追求和人生理念,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都有比较明确的要求。

  父母教育不到位。家庭是培养孩子成才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部分家长经常忙于工作对孩子疏于管理,或者过度溺爱孩子,对孩子有求必应、放任纵容,不及时纠错,导致有些孩子在家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成了唯我独尊、说一不二、作威作福、争王称霸等不良习气。更有甚者,有些家长不仅不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还会教唆孩子“厉害点”“不吃亏”“以牙还牙,以狠斗狠”等思想,误导孩子成长。

  学校法治教育淡薄。部分老师及家长往往更注重青少年应试科目成绩的提高,轻视法治教育,且法治教育资源有限,缺乏生动形象的教育形式,导致不少青少年对法律规制的认识一知半解,法制意识薄弱,不能正确形成是非观念。

  三、如何防止“校园欺凌”

  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不被允许的,学校必须正视并加以制止和预防欺凌事件的发生。

  一是要坚持正面教育。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优良传统教育,启迪和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和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苦乐观、爱憎观。听党话,跟党走,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

  二是要倡导校园文化,特别是法治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全方位、立体化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风采,占领主阵地,打好主动仗,奏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用先进文化抵制和取代不良低俗文化,增強学生的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同时,要将《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交通法》《民法通则》,《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六部基础法律的原文及基本知识纳入到青少年的教育过程中,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宣读法制警示语、讲述古今中外法制故事等方式,潜移默化影响青少年的是非价值观。此外,还可以由老师带领学生进行一些文艺作品的创作,如法制宣传的图画、照片、歌曲、诗歌、影视等,用更生动的方式让法治教育入脑入心。

  三是要培养和凝聚校园正义力量,注重发现和团结有正义感、道义感、公平感、敢仗义直言、见义勇为的优秀学生,及时上报欺凌信息,校方及时回应及时制止,最大限度降低欺凌的伤害度。

  四是要建立预警机制。组织学校巡逻队、观察点、信息员,增设报警电话和必要的防范装备,争取做到环环紧扣,步步为营,一处触网,全域皆动。

  五是要对“欺凌”者依法依規适度惩戒。情节轻微的由学校对“欺凌”制造者批评教育;情节比较恶劣,对被欺凌学生身心造成明显伤害的可请公安机关参与警示教育或对实施欺凌的学生予以训诫;屡教不改或情节特别严重的可将实施欺凌的学生转送专门(工读)学校进行教育;涉及违反治安管理或涉嫌犯罪的学生欺凌事件,按照相关法律严格惩处。不姑息容忍,不下不为例,肃清和铲除滋生“校园欺凌”的氛围和土壤,营造风清气正、和谐平安、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校园环境。

  (光明网记者郑芳芳 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李澍

栏目简介

《“五老”评热点》是光明网最新推出的一档有声互动节目,聚焦当前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建设中的热门话题,邀请“五老”(即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授、老模范),以“有声评论”的方式,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深入解读。

往期回顾

联系我们

如果您也是“五老”中的一员,愿意与网友分享自己对于新闻事件的看法,欢迎将您的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发送至wulao@gmw.cn,我们将及时回复您的来信。

栏目策划:光明网理论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