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嘉宾介绍】
周和军 天津外国语大学教授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艺创新
周和军2017-12-25 郑芳芳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同时提出了繁荣文艺创作的实践路径:“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

  “人民的文艺”,就要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同时创造了艺术,定义了美的内涵,拓展了美的形式。而“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的继承和发扬;“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则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原则和发展方向。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刘勰在《文心雕龙•通变》篇中提出:“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日新其业”是文艺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本质要求,创新是文艺发展的必由之路,“通”是继承,要“参古定法”;“变”是创新,会“变则其久”。因此,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艺创新的前提与基础。文艺工作者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讲话精神,要做到四个“坚持”:

  立足人民,扎根生活

  正如列宁所说:“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底层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结合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们。”刘勰在《文心雕龙• 物色》篇曾指出:“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山水林泉,肥沃原野,自然环境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正是人民群众看似琐碎普通、点滴平凡的现实生活,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土壤与根基。

  发扬传统,推陈出新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艺创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创新能力不足很有关系。”那么,应该怎样去推动文艺创新?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文艺创新的重要发展路径。《诗经》、《离骚》、《山海经》、《史记》、《世说新语》等中华文化元典对中国诗歌、小说、戏曲等影响深远,成为后世文学艺术的精神本源和艺术武库。如鲁迅的《铸剑》、莫言的《月光斩》等故事原型都源自南朝任昉撰的《述异记》。

  融汇中西,兼收并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十九大报告对“两个一百年”目标进行了深刻阐述,勾勒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就要坚持走“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守正创新的文化强国之路。正如鲁迅在1907年所写的《文化偏至论》中指出,民族文化要与世界潮流融汇创新,“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潮流,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离开火热的社会实践,在恢宏的时代主旋律之外茕茕孑立、喃喃自语,只能被时代淘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早在唐朝就提出了诗人应有时代精神和社会责任。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文艺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勇担重任,敢于创新,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兴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