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近期,关于“国人阅读量不够”的讨论再次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在激烈探讨中也产生许多疑惑,中国人阅读量不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进行有效阅读?读书真的无用么?针对这些问题,光明网记者采访了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副教授、历史教研室副主任王学斌,并摘编观点,以飨网友。

  

  中国人均阅读量不高的原因

  

  国民平均读书量不高的原因,要从两方面来认识。第一,从历史方面来看,其实自古以来读书并不是所有中国人的习惯,尤其在古代,读书更多是精英知识分子或者大夫的习惯。而且在古代,读书也分很多层面,最主要的就是科举考试。尤其是唐代之后,读书的功利性比较强。读“四书五经”就是为了能够一朝高中进入官场、政坛。所以读书在当时更是一种进入仕途的手段,一般老百姓不会读特别高深的著作,他们读得更多的是一些流行小说。四大名著为什么能够广为流传?就是因为适合一般老百姓阅读。所以,反观当下,也要辩证地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深入,当前我们的需求也不同了,更多的人读书是为了获取比较实际性的知识,需要哪方面的知识,就读哪方面的书,而且这种阅读也不是全民性的。所以培养全民读书的习惯任重道远,这个习惯还没有形成。

  

  “读书无用”是目光短浅的看法

  

  “读书无用”是一个非常短视的看法,因为读书对我们人生意义非常深远。我们日常思考每一个问题,观察每一个情况,遇到每一个人时,所做出的反应和取得的理解跟我们掌握的知识量、个人见识密切相关。当然,我们一方面要“纸上得来”,就是读书,同时还要深入社会去体验,两方面都不可或缺。如果没有相关的知识只是从社会实践的话,那么很难对一个现象进行全面的理解,所以说读书的价值非常大。

  读书是不应带强烈目的性的。读书体现的是我们的气质和内涵,让自我们能够感觉到心有所归、心有所属,能够以从容、淡定的心态去生活、去与人相处。同时,一个经常读书的人、读书面比较广的人,往往思考问题没有那么极端。所以如果有人认为读书无用的话,那可能是因为读的书还不够多,或者说还没有读懂。继续读下去,那么读书的价值自然而然会体现出来。我们要意识到,读书不是一个短期过程,它应贯穿读书人的一生。

  

  经典阅读能否重新热起来

  

  当前,经典阅读得到的关注越来越少的问题也显现出来。不得不承认,一百多年来,我们的传统文化一直处于被“破”的状态。虽说“不破不立”,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完成这个“立”,我们只是把传统文化打得七零八落。尤其在西学的冲击之下,我们对经典的掌握理解越来越少,得到人们关注更多的西学,我们学习的内容也从“四部之学”“经史子集”到了“七科之学”。理念的转变就会影响每个中国人对他要读的书的选择,那么经典读物,比如《论语》《孟子》得到的关注越来越少就很自然了。

  现在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的各个层面都开始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越来越重视,所以从大趋势来看,会有更多年轻人去关注、去喜爱、去阅读,去传播我们的经典着作。就此来说,网络小说越来越“红”其实也很自然。因为我们现在处于一个数据化、信息化的时代,网络是传播信息重要载体,“红”的网络小说也会使用这种方式。网络小说特别适合年轻人去阅读,所以说很多的“80后”“90后”甚至是“00后”都喜欢用手机、iPad等去阅读网络小说,也是一个时代趋势,每个不同的时代阶段读物的内容载体都不一样,其实也很正常。

 

  读书要做到知行合一

 

  明代著名大儒王阳明曾经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知行合一”。“知”就是在书本上、在生活中掌握了很多智慧知识;“行”就是要通过实践,在日常的生活中去体悟、去锻炼,来提高自己对书本知识认识的过程。“知”和“行”是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一个过程,二者就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纸上得来终觉浅”,我们很多知识还要通过实践去感受,才能够有更深刻的认识。 所以读书会让我们形成一种思考的习惯,但是要真正形成一种理性判断、独立思考的能力,还需要通过实践磨练,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去提高。

  读书还是一个让人们相互打开心扉的过程。读书越多,人理解世界的方式越多,跟别人的话题也就越多。可能我们会在思考某些深刻问题的时候发现可能身边没有知己,没有能够真正理解自己的人。但是在日常的交往中,我们读书越多,对事情的理解也就越广泛、深刻,我们的朋友就越多。

  所以从长期来看,读书是一个令人愉悦的过程,是一个能与别人分享的活动,是人们的“精神体操”。

  

  (光明网记者 李澍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李贝

往期回顾

栏目简介

1961年,邓拓在《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专栏陆续发表杂文,这些杂文敢于正视现实,大胆评论各种不正之风, 并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发人深省。光明网现推出《新燕山夜话》专栏,承继《燕山夜话》的品格和精神,聚焦当前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建设中的热门话题,邀请各领域、各行业的中青年知识分子,以有声评论的方式进行深入解读。

如果您对当今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有深入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或者在生活、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智慧和经验,并 愿意与网友分享,欢迎将您的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发送至邮箱xysyh@gmw.cn,我们将及时回复您的来信。

栏目策划:光明网理论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