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文字实录】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科技自立自强等一系列方针部署政策上的延续和升华,来自于真真切切的实践积累。这些实践包括了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由小到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弱到强、产业转型升级更快更深、新旧动能转换接续不断等一系列艰苦探索的全过程。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2011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8100多辆,在这样的基础上,国务院在编制《“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时,把“十二五”末期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定在50万辆左右,到2020年的销量定在500万辆左右。定这个数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实现起来难度比较大。但是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2023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达到了950万辆左右,在全球居首位,占全球总销量的三分之二左右,远远超过排在第二、第三位的美国、欧洲。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上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善的产业体系,电池、电机、电控等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使用成本大幅下降,使用的便捷度持续提高。新能源汽车领域不仅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最具代表性的领域,是绿色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更是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的缩影,精准描绘了代表新发展理念、具备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成长壮大的实践过程。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由此可以看出,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传统产业中,对传统产业的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服务化等一系列的改造提升,以及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加快,围绕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强国,还有农业强国、新型工业化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布局任务的不断推进,都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范畴。
我们以AI,也就是人工智能这个赛道为例,用新质生产力的视角分析人工智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过程,可以看出这一过程是以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技术为基础,衍生出一系列的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在海量文献的处理、图像制作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对传统脑力、体力工作的替代,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处理效率,也提供了更多更丰富的可供选择的产品和服务类型,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生产工具、生产资料。同时,更多的应用场景的积累来自于现实需求,也对人工智能大模型开发人员以及新产品、新服务应用端的劳动者的素质、技能、能力、知识储备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例如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应用,需要开发人员对自身的基础算法编辑能力不断提升,对大数据从存储到清洗到标注加工的技术水平也要不断地储备提升。在应用端,用户需要掌握更多应用人工智能衍生产品的技巧,形成新的工作习惯,反过来又对研发端提出更多的需求。
当前各方面对新质生产力的探讨,已经从前一段时期集中在是什么、为什么这些偏理论层面的探讨转到了应该干什么、怎么干的实操层面。2024年各省出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很多省份都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有了一系列比较明确的规划,各个地方竞相发展新质生产力,绘制出了一幅很宏伟的蓝图。
瞄准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超前布局新赛道,地方的做法是无可厚非的。从国家产业政策的层面也鼓励各个地方着眼长远,提前谋划,但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实际上更要立足当前。像一些老工业城市、资源型城市的大院大所,智力资源并不丰富,它的优势更多地体现在传统的、工业资源型的产业,实际上没有必要投入大量的精力、物力、人力去向北上广深看齐。实际上更多地可以扎实深耕,发挥本地区传统主导优势产业的优势,在补链、延链、强链上做文章,在提升现有产品和服务的附加价值、提升产品的技术知识密集度上下功夫。让数字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绿色技术、低碳技术等能够融入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中,提高传统优势产业的创新实力,让它焕发出高质量、高效能、高科技的特征,摆脱依靠能源、低成本的人力投入、重资产投入的传统产业的增长模式,成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
也要看到有一些矿产资源、产业链条基础比较好的地区,在规划发展新质生产力时,重点瞄准新材料方向,但是这些新材料更多的是基于已有的资源优势,这种做法是典型的对产业链的延续,也值得不断地推广,积极融入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浪潮中。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和内涵更强调劳动者、生产资料、生产关系的全优组合和跃升,这种跃升并不一定要看准哪个方向、哪个领域,所以青年人在择业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本身具备的专业能力、已经获得的职业技能,在自己比较有兴趣,而且有能力、有意愿、有一定特殊优势的领域中深耕。新质生产力强调的还是创新驱动下劳动者技能的不断提升,因此青年人在从业的时候选准方向是一方面,持之以恒地提升自己的技能,依靠自己的技能在这一领域中有一技之长、发挥长处还是立足的本质。
新质生产力支撑高质量发展,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提供了非常有力的物质保障、非常坚实的技术支撑,也为我们提供了实现宏伟目标的实实在在的支撑条件和可能。(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 姜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