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文字实录】
虞海波:在当下的互联网数字时代,作为青年学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如何能够充分地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将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有效地融入到网络传播过程中,真正让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创新理论传播从纸间走向当代大学生和人民群众的心间?
韩庆祥:这个时代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几乎人人都有一部手机,而且时时刻刻离不开手机。这种“网络化生存”的方式显然有其积极进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传播效率的短、平、快。同时,也有一定的副作用,主要体现在用户对网络的依赖。因此,在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过程中,既要发挥其中的积极作用,也要避免其负面代价。可见,从传播的角度而言,我们应当有效地利用现代化的传播设备、传播途径和传播手段,与受众心理更加契合,提高受众对信息的接受效率。
虞海波:作为学者,对于自己的研究成果既要钻得深,也要传得开,尤其是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传播,是每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的使命担当。那么,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发挥学者的力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有效地传播?
韩庆祥:短时间内这都是一个难题,一部分专家对于短平快的方式传播还有所顾虑,但是也不能否定这种方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当代社会,人人都有手机,随时随地可以打开手机阅览,尤其是阅读一篇短文章,或者通过短视频学习了解一个观点,比坐在书房里用很长时间看一本书要更为便捷,效率也更高。
因此,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我认为,通过网络传播的方式,可以把党的创新理论分几个层次来讲,每一次讲一个观点,由浅至深,环环相扣。首先,应讲好中国故事,故事的背后是观点,感性的观点会让受众有代入感,打开进一步了解新时代伟大成就的第一扇门;其次,应当讲故事背后的道理,如果能让受众理解把握了一个道理,这就是一个收获;再者考虑专家学者这一类受众,向他们讲一些学理,即道理究竟表达了什么样的理论,然后考虑这样的理论是否能变成一种方法论,从而在传播的时候由浅入深。最后,在传播过程中再往深处挖掘,去探究学理背后的哲理,进一步把哲理讲透,就构成了故事——道理——学理——哲理的逻辑链条。
虞海波:作为当代的青年学者,我们用学术的话语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层次的含义阐释透彻,用政治话语能够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讲清楚,也能够用生活话语把中国故事、中国之治讲明白。现在很多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的困惑就在于如何将政治话语、学术话语、生活话语有机地结合,在此基础上做好党的理论传播。这方面韩老师有什么经验可以跟大家分享?
韩庆祥:坚持政治话语、学理话语和大众生活话语相统一,本来就是一种方法论。马克思的理论就是为人民大众立言的理论,是人类解放、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政治性很强,但是它是通过理论来武装工人阶级的,叫做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批判的武器,是指用一套理论,系统化的道理、学理来武装工人阶级的头脑,包括1846年的唯物史观,1848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首次系统表述,以及《资本论》关于资本运作逻辑的理论。同时,马克思也非常注重大众话语。比如,1844年他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普通大众对这一理论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在其晚年的时候,马克思为了让理论武装工人阶级,被大众所掌握,就转变话语体系和话语方式,使其大众化。因此,1846年以后马克思的著作读起来又相对比较容易。可见,马克思就是把政治话语、学理话语和大众话语相统一的典范。
现在我们讲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建构,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原理,都是一种学理话语。这一系列都要被广大领导干部学习掌握,要被寻常老百姓学习掌握,也要被学生学习掌握,就必须把它再转化为一种大众的、生活的话语。而大众的、生活的话语恰恰有利于网络的传播、手机的传播,这和现在短平快的传播模式相吻合。同时,理论也不能讲得太繁琐、晦涩、抽象难懂,这都会影响传播。要把理论的话语转换为大众日常的话语,通过这样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多讲大众日常的话语。比如说讲思想内核,就可以转化为“思想芯片”,便于普通老百姓接受。
虞海波:因此,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核心是内容为王,是思想的力量。在传播的过程当中也需要注重方式方法,这样才能让真正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本期嘉宾:韩庆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虞海波(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