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推行蓝碳行动,促进黄河三角洲高质量发展
首页> 理论频道> 经济社会 > 正文

推行蓝碳行动,促进黄河三角洲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环境报2024-11-06 09:38

  作者:梅宏、张忠良(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

  当前,黄河三角洲面临土壤盐碱化、入海口近岸海域富营养化、胜利油田碳减排困难、涉海产业生态化转型乏力等问题。为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要结合黄河三角洲发展现状,寻求新的发展路径。推行蓝碳行动,就是要开发保护黄河三角洲蓝碳资源,繁育有助于固碳增汇的沿海生态产品,开展碳汇交易,推动蓝碳产业发展。笔者认为,应及时完善相关制度,推动黄河三角洲绿色低碳发展。

  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挑战,主要来自于生态改善与产业发展转型两方面。

  一方面,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现状亟待改善。黄河三角洲是环渤海滨海盐碱地的主要分布区域,其中东营盐碱地面积341万余亩,滨州盐碱地面积243万余亩。海水大量入侵使黄河三角洲土壤的含盐量明显增加,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导致土地利用困难。黄河三角洲湿地虽然通过实施黄河调水调沙和刁口河生态补水工程得到一定恢复,但是总体来看,大部分仍然是中度和重度盐碱化土地,土壤治理形势严峻。

  同时,陆源污染影响入海口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作为河—陆—海体系的连通部分,黄河三角洲以上河段水质和陆源污染情况与该段黄河水环境质量直接相关,并影响黄河入海口的生态环境。以陆源污染物中的总氮为例,2022年黄河中下游总氮排放量达47.7万吨,2023年黄河入海总氮负荷达8.4万吨,年均入海总氮浓度为3.7mg/L,入海河流总氮的治理与管控面临挑战。相应地,黄河口近岸海域存在以氮素为主要污染物、以高氮低磷为主要特征的富营养化现象,影响海洋生物繁衍场、气候调节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另一方面,黄河三角洲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偏油的特征突出,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高”。作为黄河三角洲主要碳排放源的胜利油田,低碳生产技术储备不足,对驱油封存技术尚未完成规模化推广应用,导致黄河三角洲的碳减排受阻。东营市海洋产业以海洋渔业、油气业和化工业等传统资源消耗型产业为主,新能源、生物资源综合利用等新兴海洋产业占比小,涉海产业增长缓慢,缺乏制度激励。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主监测和科研力量相对薄弱,也制约着海洋保护区协调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功效。

  系统布局,推行蓝碳行动

  蓝碳行动是促进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实现的路径,其要求保护修复蓝碳生态系统,并利用市场机制促进实现蓝色碳汇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内容包括保护修复蓝碳生态系统、繁育有助于固碳增汇的沿海生态产品、进行碳汇产品的市场交易等。笔者认为,黄河三角洲要推行蓝碳行动,应当统筹推进环境治理和发展方式转型,需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明确“三步走”策略。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沼总面积约157.10平方千米,以柽柳、芦苇和盐地碱蓬为主要植被。根据初步计算,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沼生态系统碳储量达44万余吨,黄河三角洲自然盐沼湿地年均碳汇能力超过3万吨,单位面积碳储量达到约10kg/m2,平均碳埋藏速率为陆地生态系统的10倍以上,是重要的蓝碳碳库,能够捕获和储存大量的碳,具有极高的固碳效率。黄河三角洲适合通过繁育牡蛎礁、盐地碱蓬、柽柳、芦苇荡等滨海生态产品增加海洋生物碳汇,提升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

  基于前期调研,黄河三角洲保护区管理机构与生态产品增养殖企业合作开展蓝碳产业互利项目,拟选取5万亩左右海域,建设由陆到海的生物样带生态系统,通过繁育牡蛎礁、盐地碱蓬、柽柳等滨海固碳生物,修复生物样带,构建人工牡蛎礁修复示范区,提升牡蛎礁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与价值。因此,笔者认为,黄河三角洲推行蓝碳行动可实行“三步走”策略:第一,完成以保育牡蛎礁为主要内容的蓝碳行动;第二,不断建设以富集蓝色碳汇为目标的滨海生态产品保育基地;第三,形成陆海兼备,环保、固碳、利用三结合的蓝色生态产品保育模式,与其他海岸带及海洋保护地加强经验交流。

  实施以增汇为目标的滨海生态保护修复。结合黄河口国家公园的筹建工作,实施海草床、滨海盐沼等海岸带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工程,发挥盐沼湿地的固碳储碳潜能;与专业的生态产品增养殖企业进行合作,繁育海洋固碳生物,促进生态产业化发展。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设置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措施建设海洋牧场,积极发展浮游固碳藻类和牡蛎等贝类养殖,养护渔业资源,增加渔业碳汇;充分发挥黄河三角洲近海区域微型生物的固碳储碳能力,增加微型生物碳汇,使之成为海岸带生态系统碳汇、渔业碳汇的重要补充。

  开展以增汇为目标的蓝碳技术创新。将蓝碳纳入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开展海洋碳汇本底调查和动态监测,构建碳汇信息数据库,拓展蓝碳信息服务业。相关地方政府可引进蓝碳方面的专家,成立科研平台,加强基础理论、微型生物碳泵研究,并与高校等科研机构合作研究蓝碳相关方法学和增汇技术。推动蓝碳产学研一体化,培育蓝碳领域专业人才,拓展蓝碳科研教育业。

  推动蓝碳产业绿色发展。一方面,加快发展海洋新材料、海洋节能环保装备产业,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海洋碳汇能力提升;打造海上风电、光伏、氢能、潮汐能、波浪能等清洁能源产业与海洋牧场的结合模式;鼓励海洋企业转变用能方式,增加可再生能源使用。另一方面,提高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市场准入门槛,加强项目碳排放监管;对船舶产业进行节能环保改造,推进船舶生产过程中的余气回收,加装污染物收集、处理装置。

  促进蓝碳交易。可借鉴国际标准,因地制宜编制海洋碳汇方法学,探索开展海洋碳汇开发权交易。开发蓝碳衍生产品,探索利用市场机制实现蓝碳产品价值。同时,积极推动蓝碳交易规范化、法定化,也要关注蓝碳交易过程对海洋保护地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建立完善的蓝碳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保障交易环节的透明度。

[ 责编:刘梦甜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