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千年瓷都景德镇,兼具时尚美感和传统底蕴的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正迎接着纷至沓来的游客“打卡”留念。同时,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也忙着考古、文保、博物馆运营等工作,“跟这么多有意思的瓷器标本‘打交道’,感受其中的工艺之美与历史之美,是一件很纯粹的事情。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陶瓷文化走得更远。”
翁彦俊是个地地道道的景德镇人,从小浸润在陶瓷文化的氛围中。2011年,他前往密歇根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参与调研时,看到一批菲律宾群岛出土的中国瓷器藏品,内心竟一瞬间被“击中”,“从古到今,陶瓷都是一个线索,把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群串联到一起。这太神奇了!”这一次的接触,让他更加笃定了“陶瓷考古”这条道路。2012年,经过辛苦备考之后,他如愿考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攻读考古学博士。
2018年10月,翁彦俊开始任职于景德镇御窑博物院,从事景德镇落马桥和御窑厂遗址的考古发掘、整理与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调查和研究,以及陶瓷文化的策展和传播等工作。经济学和金融学双硕士、考古学博士的“跨界”背景,让他在面对博物院工作时有了更具多元化、国际化的视角。他介绍说:“一方面,我们以‘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做学术打底,做好陶瓷的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另一方面,打造以‘岁岁鸭’为代表的陶瓷文化IP,持续推进陶瓷文物‘活化’工作。”在翁彦俊的带领下,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获评2023年度“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和国家一级博物馆。
以景德镇御窑遗址为代表的景德镇瓷业遗存,保存有大量的瓷器文物碎片。在翁彦俊看来,这些古瓷片并不逊于同时期的珍品,同样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一片古瓷片至少能解析考古、胎料、釉料、成型等上百条信息”。2022年,他带领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联合国内多家院校、机构等,创建世界首个集资料存储、考古研究、科技分析、保护修复、成果展示于一体的“古陶瓷基因库”。2年,12000件瓷片,30多万条信息,从瓷片的“身份”到制瓷工艺的发展,“古陶瓷基因库”将埋藏于地底下的文物碎片一一记录在册,并使之重现历史光彩。“我们的目标是提取5万件标本的信息,并将其‘活化’利用。”这是个漫长的过程,但他对此很有信心,也有着更为长远的打算——开放共享,“当基因库完成一期建设,我们会将其开放给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研究力量。让陶瓷文化在对外交流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景德镇,经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以陶瓷文化类为主的博物馆就有26家。而景德镇御窑博物院以其独特的文化发展脉络,成为重要的古陶瓷研究和展示中心,中国陶瓷文化故事也得以进一步延展。翁彦俊将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定位于考古御窑、数字御窑、文旅御窑、国际御窑四个方面,以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数据为基础,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博物馆形态。以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吉祥物“岁岁鸭”为原型创作的文创IP,备受游客青睐。“御窑天下·青花秘境”特展打破博物馆空间局限,以创新的展陈形式和艺术互动装置,为海内外游客带来沉浸式的观展体验。而在线上,互动游戏“青花秘境”吸引用户角色扮演,10万余人在游戏中看展、制陶、学知识。翁彦俊期待,通过这种线上与线下的互动,文物+文创的组合,全面呈现出景德镇灿烂的陶瓷历史文化,“这也是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成功路径。”
近两年,“景漂”成为一个热门词汇,景德镇御窑博物院也有不少“景漂”。“特别是一些跨学科的人才,对御窑博物院的创新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翁彦俊认为,一家博物馆的力量是有限的,“景漂”“洋景漂”“景归”还有当地人,在交往中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思想、文化的碰撞,为御窑博物院增添了活力,也让景德镇的文化氛围更加多元、开放与包容。(光明网记者 王营)
【嘉宾简介】
翁彦俊,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后,江西省欧美同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景德镇落马桥和御窑厂遗址的考古发掘、整理与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调查和研究,以及陶瓷文化的策展和传播工作。在国内外一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和译著3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课题5项,创立“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并于2023年入选国家文物局文物事业首批高质量发展案例。领导的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获评2023年度“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和国家一级博物馆;2023年10月参与发起“国际瓷器研究联盟”并担任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