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舒(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院长)
Z世代(Generation Z)通常是指在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从互联网发展史来看,Z世代的成长伴随着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与繁荣,是第一代“互联网原住民”。当今世界变乱交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复杂挑战。党的创新理论是应对挑战的强大思想武器,Z世代是迎接挑战的青春力量,是推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一代。党的创新理论的跨世代传播,具有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 时代变革呼唤理论创新,青年奋斗需要理论引领。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加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党的创新理论对Z世代的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题中应有之义。
注重理论“活化”,遵循平台规律触达青年
Z世代是拥抱变革的一代。在平台社会的智能化发展与青年个体的媒介化生存深度交织的背景下,Z世代形成了基于数字平台的信息接收习惯。这要求理论传播必须依照平台媒体的传播规律,自觉焕新风格,以理论的“活化”实现有效触达。
理论传播的话语表达需“轻量化”。党的创新理论思想深邃、内涵丰富,但理论传播绝不是理论话语的简单复现,而是降低理论浓度、增进大众理解的合理“转译”。只有完成面向公众的话语转换,才有可能实现理论的大众化。理论传播要平衡好亲近性与深刻性的关系,威权性话语或浓度过高的表达会让Z世代产生距离感,而一旦理论无法触达对象群体,其深刻性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要善于为理论话语增添“网感”,以年轻化语态、多样化表达阐明理论的深刻内涵,以具象化事物、个体化叙事解析理论的重大主题。
理论传播的内容呈现需“场景化”。理论是抽象的,营造恰切的承载场景,通过视听符号的多模态表达、可感可触的具身体验,有助于加深青年群体的理论感知。例如,探索将新技术应用于理论传播,打造剧本杀、沉浸式剧场、互动游戏、情景剧等青年人欢迎的新的参与场景;借用一封入党申请书、一张全家福、一封家书等作为理论传播的物质媒介,建构青年感知先辈践行理论精神的情感场域;又如,理论节目《思想耀征程》引入脱口秀“开放麦”方式,带有“闪耀开放麦”标识的麦克风立在田间地头,形成了物质与情感兼备的理论表达空间……这些都有助于调动接收主体的能动性,进而促进其理论认同。
理论传播的议题设计需“社交化”。理论传播归根结底是以“人”为中心的传播,掌握用户是实现有效传播的前提。虽然各平台的内容和用户定位有所不同,但都着力强化社交属性。Z世代社交的圈层化特征,为理论传播提供了直接触达以外的另一种路径。借助社交讨论,可以提升平台上理论议题的热度,实现理论的二次传播。例如,理论节目《中国智慧中国行》开播3天就收获全网热搜超30次,微博话题阅读量破2.1亿,社交平台成为促进理论二次讨论的重要场域。可见,理论传播也要树立“产品思维”,做好不同平台的受众分析、把握受众心理,用好热搜、话题、标签等工具,增进理论在Z世代不同社群中的可见度。
推进理论“内化”,调动多元主体感召青年
Z世代是表达活跃的一代。互联网开放链接、去中心化的特性造就了Z世代乐于表达、开放包容的精神特质。这要求理论传播必须以平等姿态尊重青年的创造精神,激发其参与理论传播的潜力,自觉融入青年,以理论的“内化”实现深度感召。
避免生硬说教,让青年面孔“看得见”。Z世代对新鲜事物敏感好奇,不喜陈词滥调、强行说教。课堂式“高高在上”的传受势差、灌输式“应该必须”的表达语态,极易触发Z世代的排斥感,难以实现理论的真正入脑、入心。理论传播可以采用“朋辈教育”的路径,让青年面孔成为阐释理论、传播理论的生力军,在关注青年群体成长奋斗经历的过程中展现理论的蓬勃生命力。例如,在光明网推出的“时代青音”理论学者助力计划开展过程中,邀请广大资深专家和青年学者通过交流研讨、实地调研等多种形式,贴近实际发现问题,深入探讨升华问题,融入理论回答问题,将思维碰撞的火花切实转化为创新理论传播的成果,用“身边的好故事”不断提升网上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的生命力、传播力。专题片《放歌新时代》中,青年文艺工作者讲述自身创作和成长的真实经历,以文艺创作取得的丰硕成果生动反映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伟力;又如,理论节目《新青年新思想》中,不同战线奋斗的青年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畅谈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体会,一个个闪光的青年个体成为理论传播的载体,折射出思想的光芒。
推动内容共创,让青年观点“传得开”。平台的互动性赋予用户更多的主动权,Z世代逐渐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为主动的信息生产者、传播者。理论传播要适应这种变化,建立内容共创机制,从“我说你听”的单向灌输转向“共创共享”的互动传播。一方面,主流媒体可以与平台共同开发理论传播产品,也可以邀约知名自媒体、优质大V进行内容共创,借助其影响力拓展理论传播产品的覆盖范围和触达人群;另一方面,主流媒体可以有意识地组织话题讨论,将优质的互动评论转化为共创内容,使Z世代在双向互动交流中强化对理论的感知和理解。
鼓励自主言说,让青年声音“立得住”。青年最懂青年,理论传播也要让青年讲给青年听,鼓励Z世代以独立的思考自主言说,成为理论宣教的“新声代”。近年来,多地都成立了以90后00后为主力的青年宣讲团,青年宣讲员围绕新质生产力、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等主题开展调研、创新宣讲方式,通过宣讲进一步了解党情、国情、社情、民情,实现了理论传播与自我教育的统一。数据显示,截止2024年4月,浙江全省已形成1000多支新时代青年理论宣讲团,登记在册的青年宣讲员超5万人,每年进校园、进社区、进公园、进田间、进工厂开展各种形式的宣讲超过10000场次。青年宣讲员深入调研,结合自己的思考,形成了具有鲜明Z世代特征的理论理解,再通过朋辈对话进行宣讲,大大优化了理论接收效果。
实现理论“转化”,彰显实践效能引领青年
Z世代是实践奋进的一代。党的创新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带领广大人民求生存、谋发展、图富强的伟大历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先进理论。当前,我国发展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党的创新理论扎根中国实践,也要接受新时代的实践检验。这要求理论传播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这一马克思主义鲜明特质,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彰显理论指导实践的效能,以理论的“转化”实现价值引领。
树立发现“真”题的意识。问题是理论的先导,问题破解得如何是检验理论效力的指针。理论传播应该直面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国家发展瓶颈制约的“真”问题,并找准化解矛盾问题的着力点,通过展示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进路,引导人们认识并思考理论与实践的转化关系。理论传播要善于从理论引领实践的发展中寻找素材,从与群众息息相关的生活变化中扎根,从青年群体普遍关切的现实问题入手,不回避问题、不夸大成绩,在发现和破解“真”题中彰显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性。
增强解答“难”题的本领。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不仅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还为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提供了生动样本。理论传播要带领Z世代“抽丝剥茧”,体悟伟大成就背后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力量。例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是对的》等理论节目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历史纵深,以精准的问题剖析和深刻的理论思考帮助青年人更好地理解理论在破解“难”题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在思考现实“难”题因何而起、缘何而终的过程中,Z世代不仅理解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意义,加深了对党的创新理论先进性的认识,也增强了破解“难”题的本领。
提升回应“新”题的效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在这个过程中,困难无时不在、问题无处不有,新老问题交织缠绕、挑战机遇转化并存。面向Z世代的理论传播必须直面这些实践新题和思想新惑,及时予以解答,为青年人极易波动的思想世界注入确定性。例如,理论节目《思想的田野》以“理论宣讲大篷车”为载体,走进城市街道和田间地头,在寻访中发现问题,用创新理论解答“新”题。这样的兼具及时性、针对性的理论传播,重在解答Z世代关心的时代新题,帮助其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理论传播提升回应“新”题的效能,不仅能够提高党的创新理论之于Z世代的“抵心率”,更有助于帮助其坚定信仰、锤炼品格,未来以创新创造更好地服务人民、贡献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