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舒(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习近平同志倡导“短、实、新”文风,要求“把改进文风同改进党风统一起来”。这昭示我们,理论传播的文风具有双重意涵:一是作为表征作品风格的媒介话语,旨在推进理论传播作品新鲜活泼、生动畅达,近年来的融媒体作品拓展了文风的内涵;二是反映新闻舆论工作作风的政治话语,本质上是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主流媒体要实现高质量理论传播,必须以效果为导向,将媒介话语与政治话语相统一的文风建设作为关键。
短:以轻量化传播提升党的创新理论影响力
短“就是要力求简短精练、直截了当,要言不烦、意尽言止,观点鲜明、重点突出”。以文风的“短”解决“传而不达”问题,需要处理好两组关系:
“微小”而不遗“要义”。当前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微博、主流媒体客户端等平台的传播内容更短、更快、更灵活,传播效率也更高。新时代的理论传播,不仅要有系统的、深具思想厚度的学理化阐释,更需要面向大众、利用新渠道,化“宏大”为“微小”的大众化表达。人民日报在解读党的重要会议、重要文件精神时,常常使用“精读”“划重点”“要点速览”等提炼关键表达,以图文、H5、条漫等形式,通过新媒体渠道第一时间进入舆论场,以帮助受众短时间内了解核心要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面向新媒体端的“主播说联播”专栏,以短小新颖的口播评论将党的创新理论寓于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的分析点评中,延展主流媒体的品牌影响力。这些微小而不失焦、简洁且更鲜活的理论表达,降低了阅知难度、增强了用户黏性、提升了传播的触达率,有助于实现理论传播要点醒目、微而易知的效果。
“轻量”而不乏“力道”。新时代的理论传播应走出数量与频率的思维定势,更加注重质量与效率,做到“体量轻”而“力道重”。党的很多理念都是以精短而深刻的表达深入人心、引领时代,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准确地阐明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刻关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通俗地宣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阶级属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直观地表明了科技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突出作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形象地反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主流媒体的理论传播更应传承这一优良文风,用接地气的语言表意深刻的道理,以四两“立”千斤。
实:以差异化传播提升党的创新理论说服力
虽然理论是面向大众的,但实现高质量理论传播必须重视群体、场域等的差异,进行分众传播。以文风的“实”解决“达而不通”问题,重点要抓住两个面向:
面向青年的跨世代认同。青年群体尤其是“Z世代”具有鲜明的网络化特征,对新鲜事物敏感好奇,不喜陈词滥调、强行说教。因此,面向青年群体的理论传播应力求务“实”,避免理论概念化、阐释程式化,要善于运用融媒体技术和年轻化语态,循循善诱激发他们的自主认知意愿,进而实现青年群体对理论的准确认知和自发认同。近年来,一批年轻态的理论节目涌现,如《党课开讲啦》《马克思是对的》等,这些理论节目采用短视频、动漫、VR(虚拟现实)体验等表现形式,以朋辈讲述、代际问答、共同朗诵等手段,关注青年人面临的专业选择、人际关系、心理健康、职业压力、婚恋交友等现实问题,把理论和政策转化为富有理想情怀、青春气息的具象化语言和实际有效的思想方法娓娓道来。
面向世界的跨文化认同。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折扣”现象普遍存在。由于文化差异和文化认知程度的不同,在接受异质文化产品时,受众的理解度、认同度等都会相应打折扣。降低中国观点国际传播的“文化折扣”,要以文风实为突破口:一是要精准把握不同文化语境的差异,面向不同国家采用不同的传播策略和表述方式,避免理论国际传播中目标受众与传播策略的虚化。二是要借助“他”视角叙事与释理,让他者评价成为中国理念跨文化传播的具体载体,以期消解国际社会的误读,提升中国话语的说服力;三是要以中外历史文化的共通性讲好中国故事。
新:以共情化传播提升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力
理论传播的文风“新”,绝不仅仅体现为新鲜的话语表述,更体现在以指导实践为目标,对改革发展的难点、堵点和干部群众认识上的疑惑点、模糊点保持敏锐,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思路,进而推进理论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新举措。以文风的“新”推动实践“知而行”,重点要把握两个方面:
以建构新关系增强实践内生动力。传统的理论传播往往是以媒体为中心,把受众作为客体;而在理论的实践转化中,受众则是作为“主体”存在的。这提示我们,要调动实践主体的积极性,实现理论到实践的顺畅转化,就要建构一种新的传播关系,即“主—主”关系。而将理论及创新实践作为“主—主”交往的中介客体,有助于增进主体之间的共情、提升理论传播效果。以“浙江宣传”公众号为例,所推出的《“人民至上”不是“防疫至上”》《历史不会浓缩于一个晚上》《“低级红”“高级黑”的六种形式》等引发广泛好评,正是主创团队始终坚持“说人话“——以平等对话的姿态与读者交流;“切热点”——感同身受广大读者的所思、所忧、所盼;“有态度”——与读者在价值理念上同思考、互启发。
以启发新思路引导实践方向。党的理论来源于实践,目的在于指导实践;理论传播的价值最终也体现在“学懂弄通”基础上的“做实”。理论传播的文风“新”,在于通过引导人们深入认识理论背后的现实意义、现实背后的理论逻辑,以及理论、实践与个人的深刻关系,形成桥接理论和实践的新阐释、解决现实问题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