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红丽(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助理研究员);包存宽(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上海市生态环境治理政策模拟与评估重点实验室主任)
绿水青山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更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在浙江安吉,有2万多个碳通量监测传感器遍布小城的角角落落,衡量着竹林吸收和储存二氧化碳的数值。十多年来,这里的竹林成为“固碳高手”,每公顷可以交易的碳汇量增加到6.6吨,每年给全县竹农带来的收储收益就有2800多万元,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实写照。
2025年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也是“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日子。20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新时代以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关键。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通过市场机制和制度设计,把“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命共同体属性嵌入现代化经济体系,将良好生态环境蕴含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转化为现实经济价值,这不但有助于充分发挥好生态系统在调节气候、保护环境、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的服务功能,而且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建立通道,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政府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导力量
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政府可以进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顶层设计,明确生态产品的定义、核算方法、交易规则、产权归属等基本问题,全面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框架,明确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法律依据、制度保障和操作规范。
首先要明确生态产品的产权归属和权能边界。建立清晰的产权制度,明确国家所有、集体所有、个人所有等不同产权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推行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分级代理机制,开展生态产品目录普查和价值评估,形成“资源—资产—资本”动态管理清单。
其次要通过财政手段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利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政策工具,有效削减生态产品的生产成本,并着力提升其市场竞争力。设立国家生态价值实现基金,通过资本金注入、风险补偿、贴息贷款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优化财政补贴方式,从“按项目补贴”转向“按绩效付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要推动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再次要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面纳入规划。目前,中国正在形成“以国家发展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由国家、省、市县各级规划共同组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确保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要将“两山”理念融入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新兴经济增长引擎,加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道路。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底,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构建“多规合一”生态产品综合图谱。通过示范项目和试点区域,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探索。目前国家已在浙江、江西、四川等地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并推广,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最后,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基础性保障。一是加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态监测网络,利用卫星遥感、物联网等技术,实现生态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动态管理;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基础性、支撑性物质条件。二是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关的科技创新,推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的应用,构建生态产品“数字孪生”系统,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科技含量。三是强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领域人才梯队建设,加大培养和引进力度。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培训课程,培养兼具生态与经济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智力支撑。
企业和社会参与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动力
企业和社会参与是践行“两山”理念,引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力量。具体包括:采用绿色生产方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升产业的可持续性。企业通过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不仅能够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还能为社会创造生态效益,推动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坚持绿色低碳产业转型,追求技术创新,加大绿色技术研发投资,推动生产过程绿色化、智能化,减少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开发具有生态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加大与政府、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合作,参与生态保护和环境修复项目,共同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共享生态红利。
社会各界要多元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共建共享新时代的生态红利。大型排放企业有责任购买经核证的生态产品,例如林业碳汇和湿地碳汇,以此推动实现“零碳供应链”;平台型企业可以搭建“生态产品电商平台”,通过直播带货、碳积分兑换等新业态,把优质生态产品推向全国;金融机构需积极创新“绿金”工具箱,大力推广“生态资产抵质押+项目收益权质押”的组合贷款模式,探索发行“GEP债券”及“湿地银行”ABS等新型金融产品,同时不断完善生态保险和生态期货等产品体系,从而有效降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不确定性。此外,要积极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社会公众参与场景,倡导“个人碳账户”,将居民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减碳行为折算为可交易的碳积分;支持公益组织以“生态认养”“云护林”等形式,引导公众从消费者转变为投资者、守护者。
市场化运作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本路径
首先,建立统一规范的全国生态产品市场,包括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水权交易中心、排污权交易中心等,制定统一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和技术规范,实现生态产品的标准化、规范化交易,制定生态产品交易的规则和流程,规范生态产品交易行为,确保交易的公平、公正、公开。
其次,规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市场机制。价格机制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核心。借助市场供求机制与成本效益考量,科学制定生态产品的合理价位。根据生态产品的稀缺性、替代性等因素,动态调整价格,确保生态产品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建立“底线价格+浮动价格”双轨制,底线价格体现生态安全阈值,由政府通过保护成本、修复成本综合测算;浮动价格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确保生态产品价值在市场机制下得到充分体现。
再次,加强对生态产品质量的监管。包括建立生态产品认证体系,对生态产品进行质量认证和标识管理,加强对生态产品交易市场的监管,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维护市场秩序。构建生态产品交易纠纷的专业仲裁平台,迅速应对交易环节中出现的纷争,保障交易过程的公正透明。
最后,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诸如大数据、区块链等,以实现对生态产品数据的即时监控与动态调控,进而提升生态产品价值评估的精确度和可信度。同时,倡导金融机构积极投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为生态产品交易注入资金活力。
可持续性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保证
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要求在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三个方面实现创新突破。生态可持续性指在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过程中,不损害生态环境,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这要求生态产品的开发和利用必须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之内,避免过度开发导致生态退化。在发展生态旅游时,要合理控制游客数量,保护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通过建立生态保护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等措施,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
经济可持续性强调的是,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应能持续带来稳定的经济效益,从而确保相关项目的经济可行性与长远发展。这需要发展生态产业、推广绿色技术等,提高生态产品的附加值,并通过合理的市场机制和政策支持,降低生态产品开发的成本,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可以通过绿色金融支持生态产业的发展,确保生态产品能够在市场上获得足够的回报。
社会可持续性是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能够促进社会公平和公众参与,提升社会整体福祉。在生态产品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利益,通过利益共享机制、生态补偿机制,让居民能够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受益。可以进一步推广生态教育,以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与参与度。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是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大创新,是对人与自然主客体对立二元论的彻底扬弃,实现由“征服自然”到“敬畏自然”再到“经营自然”的文明范式转型。我国始终坚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坚决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今后我们将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政府、市场、社会大众协同发力,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