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宇(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国际经贸研究室主任)
近日,习近平主席向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致贺信强调,中国将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快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等平台先行先试,有序推进服务市场开放,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服务贸易在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鉴于服务产业本身的特殊性,在深刻理解高水平开放在促进服务贸易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当充分认识到服务贸易在引领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正在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顺应新技术革命发展潮流。以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深刻重塑国际分工体系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格局。在这一背景下,作为数字技术发展直接催生的新兴贸易领域,服务贸易无论是在产业内核构成上,还是在技术特征表现上,都展现出与新技术革命的高度适配性和契合度。其中,不仅与技术创新活动紧密相连,以及与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发展息息相关的知识产权服务贸易、通信服务贸易、计算机和软件服务贸易等领域获得了极为广阔的成长空间;而且一些传统服务产业,如商务服务、咨询服务、金融服务、运输服务等,也在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为这些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而借助这种深度融合,这些传统服务产业不仅大幅提升了自身的可贸易性,同时也实现了运营成本的显著节约和工作效率的明显改善,甚至催生了经营模式与经营业态的颠覆性变革,进一步拓展了市场边界。可以说,在本轮科技革命浪潮中,服务贸易成功实现了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无缝衔接”,成为了最能带动前沿技术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现代产业领域之一。
开辟贸易活动新增长点。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制成品贸易一直在我国对外贸易活动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但随着全球制造业市场需求相对饱和,以及关税战、地缘政治冲突等复杂外部经济环境对传统货物贸易的冲击和干扰,制成品贸易在未来的发展中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出于稳定对外贸易基本盘、维护改革开放成果的考虑,我国目前亟需开辟贸易活动的新增长点,而服务贸易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突破方向。近年来,全球服务贸易增速持续高于货物贸易,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库统计,2019-2024年期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额年均增速达到6.7%,显著高于全球货物贸易5.1%的水平;同期我国的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速达到9.5%,也超出货物贸易出口增速2.1个百分点,服务贸易正在成为带动中国乃至全球贸易发展的新引擎。与此同时,从发展空间来看,2024年全球范围内服务贸易出口占货物服务总出口额的比重已经达到了26.6%;相比之下,我国同期服务贸易出口占货物服务总出口额的比重则仅有11.1%,服务贸易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巨大的成长空间,在充分释放发展潜能的情况下,服务贸易也必然在未来中国对外贸易活动中成为新的重要支撑。
扩大制造业比较优势。在现代产业融合与集群式发展的大背景下,推动服务贸易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服务业本身的要求,同时也是关乎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赋能与重塑的关键所在。当前,伴随着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和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来源正在从传统的资源与劳动力成本优势向全产业链配套和产业集群带来的规模经济优势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制造业产业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产业的发展本身可以为制造业提供更完备的产业配套和体系支撑,通过将产业链向前端的研发、设计,中端的供应链管理以及后端的运营、维护等环节延伸,服务贸易的发展可以推动制造企业从单一产品提供商向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以此重塑制造业的竞争优势。进一步而言,伴随着目前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也呈现深度融合的发展态势,不仅服务环节在制造业产业链中的比重和地位有了极大的提高,而且产业发展也呈现出“制造业服务化”的显著特征,基于远程通讯和3D打印技术的现代加工与定制化生产服务、大型机电设备的“以租代售”模式等业态创新为“两业融合”提供了全新的发展路径。此外,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正在赋能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通过提供研发设计、生产优化、设备监控等专业服务有效降低了制造业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了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赋能经济结构转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禀赋条件的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也衍生出了对经济结构转型调整、实现增长方式从投入拉动向效率驱动转变的现实要求。结合当前技术进步的总体趋势,这一经济结构转型的路径总体上可以概括为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三个方面,而在这一过程中,服务产业乃至服务贸易的发展无疑扮演了更关键的基础性角色。从数字化来看,服务贸易作为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关键性数字技术的重要产业载体,不仅直接推动了一国产业结构向知识技术密集型领域的转移,而且也深度渗透到传统工农业生产活动当中,通过提供高水平的数字化服务实现了传统产业的降本增效与模式创新。从智能化来看,服务贸易也通过提供研发服务、工程技术服务、工业设计服务以及算法支持等为智能化转型提供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实现了产业链乃至整个经济系统的智能化联动。而从绿色化来看,现代服务业不仅本身作为低污染、低能耗产业的代表,直接提升了经济总体的绿色化水平,同时还可通过提供诸如碳排放市场管理与环境政策咨询、排放监管与核算、环保工程设计与建设以及智能化节能减排系统搭建等针对性的服务提升整个经济的“绿色含量”和国际竞争力。
激发制度创新潜力。与主要基于产品与要素流动的制造业开放相比,服务贸易背后涉及大量的规则、规制、管理以及标准等制度性开放的内容,这也使得服务贸易的发展深度考验着一国的制度创新能力和治理水平。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以开放“倒逼”改革是突破原有经济体制桎梏,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难度和阻力都有显著的增加;而服务业作为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的领域,不仅是未来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同时也承担着以对外开放激发制度创新潜能的重任。目前,我国已在服务贸易准入方面实现了负面清单的大幅缩减;在此基础上,我国正结合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及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的发展实践,在推进金融、电信、医疗等服务领域的开放试点扩容,建立数据跨境流动规则与服务业准入后监管体系,优化服务业营商环境,在放宽入境签证和提升支付便利化等领域进行深度探索,相关的创新举措在为服务贸易开放提供必要制度支持的同时也成为了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助推器。
深化对外经济合作。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外部环境挑战,而扩大服务业开放对于推动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深化对外经济合作,巩固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成果也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首先,借助服务业开放带来的制度创新,可以有效地实现与国际经贸规则及标准的接轨,强化国际经贸活动的“软联通”,并可通过深度参与数据跨境流动、数字税收、知识产权等前沿领域的规则制定争取更为有利的国际环境。其次,以服务贸易作为“黏合剂”嵌入全球价值链体系,可以在提升全球经济活动总体效益的基础上催生国际经贸合作新模式,将各国的产业从简单的“产品合作”升级为“能力合作”和“解决方案合作”,形成彼此交融的深度产业融合格局。再次,很多服务贸易领域也与人文交流息息相关,借助影视、动漫、游戏、音乐等文化服务的进出口以及教育、旅游服务贸易的深入发展,可以极大地克服制约国际经贸交流深入开展的社会文化心理障碍,搭建文化互鉴和民心相通的桥梁,为长期和深度的经济合作奠定坚实的社会民意基础。
综上所述,服务贸易开放不仅是顺应全球数字革命与产业融合的关键举措,更是稳定我国对外贸易格局,推动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在未来发展中,通过激发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潜能,扩大市场准入空间,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强化规则标准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完善营商环境与监管制度体系建设等举措,服务贸易将有效赋能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并为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