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严庆(中央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教授,中央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协同研究基地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民族因文明而卓立于世,文明因民族而生生不息。中华民族铸就了中华文明的辉煌篇章;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世代积淀、萃取的“财富”,成就了中华民族的不朽风骨。要真正理解中华民族,就要充分认知中华文明。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决定了其在世界文明体系中独树一帜,也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与壮大,持续注入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文明使然:民族与国家样态的决定力量
文明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从唯物史观视域看,人类社会形态即人类文明形态。作为塑造人类社会形态的决定性力量,文明孕育出丰富多彩的国家结构和民族形态。中华文明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整合能力,推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引领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中华民族的形成是长期的历史过程,各民族以文化、经济、情感为纽带,从多元凝聚为一体。坚持“两个结合”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理论、国家学说、民族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中华民族以及多民族国家建设的历史与实际相结合,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更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民族建设与多民族国家建设的同频共振,将两个建设合二为一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结晶。阶级、王权和国家的出现,是中华文明衡量一个社会是否迈入文明的重要标志,而王权与国家的兴起,又始终与大一统密切相关。大一统,既是哲学理念,也是价值追求,既是制度设计,也是治理实践。被视为“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的大一统,构成中华文明的核心要素之一。“大”既是崇尚、推崇的态度,也是宏阔的格局与视野;“一”昭示的是天下归于一的理想追求与价值原则,是“五方之民”共天下的格局;“统”是凝聚共识的治理智慧,是包容“多元”的方法,是合“多元”为一的实践与作为,是“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的定制与规约。统一天下是治理者的责任与选择。天下安定是人间百姓的愿望与向往。在绵延不断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大一统理念顺应时代大势,引领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大一统化为多层面、多领域的“共同”,深深浸润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多元一体、不可分割的历史逻辑与现实格局之中,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团结、繁荣与复兴的精神根基。
团结之本: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孕育了伟大祖国和伟大民族,也塑造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复兴进程,让中华民族的每一分子更加珍爱共同家园、珍视共同身份、珍惜共同名字、追逐共同梦想。这些“共同”带来的深层联结,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和情感命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由此内在生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意识一旦转化为认同,就能成为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中华民族的大团结的认同纽带和思想基础。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就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客观存在的主观认知与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是各民族顺应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历史发展大趋势的结果。把握这一历史过程和时代大势,要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科学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在历史大势中的生成逻辑和发展方向。要深化对此历史大势中形成的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深刻理解并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历史地位与决定性作用,从而立足当代,不断增强全体国民、全体公民共同拥有、普遍具备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强化理论支撑,建构自主知识体系。要充分发挥理论研究的解释力和引导力,以学理凝聚认同、以学术赋能信度、增强效度。要立足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用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史料、学术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群众中内化为理性认同和自觉行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夯实文化基础,增进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最持久的力量。我们所认同的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铸就、融合汇聚而成。各民族在长期的交流、互动与整合进程中,文化互鉴融通、兼收并蓄,逐渐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汇聚形成具有强大包容性、凝聚力和感召力的中华文化。正是中华文化认同,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历史充分证明,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认同中华文化和认同本民族文化并育而不相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夯实精神基础,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系统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需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注意增强受众的针对性,尤其要强化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深入开展历史文化教育,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播种在孩子们的心灵。要利用好多样、鲜活、有效的宣传教育途径、载体与形式,常态化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自觉担当。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等,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都拥有共同的文化根脉和心灵归属。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汇聚成磅礴合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盛景,必将在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参与中光辉呈现。
相关阅读:
【理响中国·文化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理响中国·文化旗帜】以文化自信自强推进建设文化强国的逻辑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