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大江奔流,激扬青春浪潮;薪火相传,燃动理想之光。2025年,光明网策划推出“理响中国·薪火‘燃’青春”系列融媒体报道,邀请青年学者溯源长江沿线,探访革命圣地延安,亲历生态治理的壮阔实践,感悟红色血脉的赓续传承,在见证山河巨变中触摸时代脉搏,生动讲好中国故事背后的精神力量和实践伟力,激励新时代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
本期视频,邀请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师、校级青年拔尖人才刁基诺,走访湖北宜昌、武汉、丹江口,深入了解长江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的创新之举。

【文字实录】
大家好,我是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的刁基诺。我现在就站在三峡大坝的观景台上,看着一江清水奔涌向前。在这次调研中,我们不仅触摸到了三峡水文化的千年积淀,更看到了它如何在年轻人的创意里火起来,成为吸引更多人奔赴的诗和远方。

先说说三峡文化的历史厚劲儿。三峡既藏着山河的壮阔,更裹着人心的赤诚。从古人筑堤防洪的智慧,到当代三峡工程攻坚克难的担当,抗洪精神始终是三峡文化的筋骨。面对汹涌洪峰时,“人在堤在”的坚守,体现了人在与自然的共生中既保持敬畏又不屈不挠的韧性。而百万移民支援国家建设的坚定抉择,展现的是当地群众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是把故土情藏心底、奔赴新家园的勇气。除此之外,巴楚文化的交融、纤夫号子的沧桑、峡江两岸的民俗风情,更让这份厚重多了温度——它是江河滋养的文明记忆,更是中国人在与山河对话中写就的精神史诗。

再看时代的新劲儿。调研中最让我们惊喜的是三峡的千年文化焕发出全新的活力。这背后,离不开三峡年轻人的创意爆发力。过去游客来看大坝,只是简单地打卡,现在已经可以在全方位的体验中沉浸式感受三峡文化。

比如,登上“三峡人家”主题游船,人们白天可以身穿汉服在甲板上迎风拍照,夜晚可以参与“峡江夜宴”,一边品尝长江鲜鱼,一边跟着土家族艺人学唱民歌,也可以走进三峡千古情景区,在实景演绎里穿越古今,还可以探访“三峡瀑布”秘境步道,在水雾虹光中感受“人在画中游”的诗意。“三峡非遗in巷”里把非遗项目变成了手作体验。在这里,印有屈原名句的夜光帆布袋、以三峡水纹为灵感设计的合金项链等文创产品琳琅满目,每一件都是可带走的“三峡记忆”。

总结起来,三峡文化之所以能“出圈”,离不开这三招。第一是“让文化可触摸”。长江文化、治水智慧、移民故事不再只是口耳相传的抽象概念,而是看得见、摸得着、可感知的真实场景。第二是“让体验有温度”。随着人们的需求不断升级,三峡文旅服务的供给也同步提质,周全、暖心又有精神养分的服务更能满足游客的全方位需求。第三是 “让文创有心意”。科技和创意的巧妙融合,让文创产品更好玩、更有市场。

三峡的水文化从来不是藏在书里的历史,而是“活”在每一个细节里。它是老人口中的传说,是年轻人镜头里的风景,是游客手中的文创,更是大家守护江水和家园的行动。

当千年江涛遇上青春创意,当传统智慧融入现代生活,三峡的水文化不仅能传下去,更能火起来。或许这就是三峡给我们的启示:传承水文化,不用刻意复古;发展文旅,也不用盲目追潮。只要找到传统文化和当代人兴趣的结合点,让大家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甚至是创造者,那些流淌千年的水脉,就能永远充满活力,吸引更多人来听它的故事、爱它的模样。
出品人:杨谷
总策划:陈建栋
总监制:吴丛丛
策 划:蒋正翔
监 制:陈锐海
编 辑:罗之颖
鸣谢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相关阅读
【理响中国·薪火“燃”青春】一江水的颜值回升:从“抉择之勇”到“智能之治”
【理响中国·薪火“燃”青春】一滴水的“增值”之旅: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
【理响中国·薪火“燃”青春】从“看见现在”迈向“预见未来” 当代防汛背后的现代化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