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弘扬孝亲敬老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建设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孝亲敬老文化。”作为历经千百年积淀且传承至今的民族美德,孝亲敬老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突出优势,也是将人口老龄化世纪挑战转化为新发展机遇的有利条件。
第一,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孝亲敬老文化”重要要求,在传承孝亲敬老传统美德的同时,与时俱进赋予其新的内涵。一方面,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深厚的孝亲敬老传统,崇尚的是“孝为德之本,敬乃善之源”,并遵循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社会关系逻辑,从家庭保障向亲友相济、邻里互助延展。如甲骨文中就已出现了“孝”字,《诗经》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孟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强调推己及人、尊老爱幼的社会伦理。《礼记》还明确提出年龄标准和养老规范,养老不仅是家庭责任,更是礼制的一部分。汉代将孝道提升到国家法律和行政的高度,对70岁以上老人授以“王杖”,“孝廉”察举选官制度更是将孝道推广到全社会。此后历朝历代均延续着孝亲敬老的传统,它最符合人性,最适合中华民族。这种先天优势不能丢弃,必须继续传承并着力弘扬。为此,要让孝亲敬老文化进家庭、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单位,引导全社会增强接纳、尊重、关爱、帮助老年人的意识和老年人自尊、自立、自强的自爱意识,引领全社会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共同营造孝亲敬老的社会氛围。
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结构小微化、多样化,人口流动性高,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使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演变,传统的家庭保障、亲友相济、邻里互助事实上面临挑战。今天,弘扬孝亲敬老不仅要体现在家庭内部,还应当融入现代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共建共享,形塑现代社区照顾新理念、新体系。同时,要为更多低龄健康有参与意愿的老年人创造更多老有所为的机会和平台,真正推动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唯有如此,才能彰显孝亲敬老文化的时代特征,夯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文化基础。
第二,以孝亲敬老文化为引领,完善相关制度安排与政策措施。一是优化孝亲敬老政策环境。包括打破户籍壁垒,畅通老年人随子女迁居途径,将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常住老年人口;打破城乡分割,按照城乡统筹原则配置养老公共资源并撬动市场与社会资源;打破政策“一刀切”,代之以尊重乡情民情的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二是强化家庭支持。建立以家庭为本位的家庭政策支持体系,并向邻里互助、亲友相济、社区关爱延展,筑牢孝亲敬老的制度基石。三是创新制度机制。如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与高龄空巢老年人子女陪护假制度、子女就近照看父母住宅优惠制度、老年人就业权益保障制度、临终关怀制度、涉老产业技术伦理审查制度,以及发展社区慈善公益事业等。四是完善现行政策。如完善城乡社区及居家适老化改造政策、老年人社会监护制度,对医疗保险实行以家庭为单位参保,优化个人所得税涉老专项扣除政策,在养老服务政策中注入人文关怀与情感保障要素等。
第三,在科技赋能中植入孝亲敬老元素。通过科技创新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通过数智化工具联结亲情、畅通代际关怀、助力老年人自立自强,在机器替代人工服务中强化针对老年人的伦理关怀、隐私保护与情绪价值提供等,这些都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长寿时代,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果,也是需要积极妥善应对的巨大挑战。只要充分发挥出孝亲敬老传统美德的突出优势,与时俱进完善现行政策体系,就一定能够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转化为新的巨大发展机遇,并为世界应对人口老龄化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