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雷硕(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
当前,中国正处于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重要时期。2025年10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由此可见,协同推进生态安全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以生态安全为底线、以价值实现为动力、以风险防范为保障,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应有之义。
筑牢生态安全根基,孕育优质生态产品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孕育生态产品的先决条件。优质生态产品的核心属性在于其依托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从洁净的空气、优质的水源、富集的森林资源,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无一不是生态安全屏障的直接体现与核心载体。生态安全的丧失,不仅会导致生态产品供给中断,也会让前期投入的保护和经营开发成本、已形成的生态产品价值付诸东流,更需要付出数倍、数十倍的代价进行修复。唯有筑牢生态安全根基,才能理直气壮地谈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让绿色发展的道路行稳致远。
例如,笔者近期在长江流域调研时了解到,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深入人心,通过强化水土资源“固定器”、生态风险“缓冲器”、环境污染“过滤器”、江河流量“调节器”等生态功能,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得到显著提升。随之而来的,不仅有沿江城市饮水安全的坚实保障、“净水北送”的成功落地,更有渔业资源的繁荣兴盛、流域生物多样性的家底渐丰。从“千年洪川”到“安澜巨川”,生态安全的基石作用愈发彰显。
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激活生态环境保护内生动力
过去提到生态安全,很多人都理解为只能走“严格保护、无私奉献、服务大局”的单向路径,将维护生态安全与促进区域发展割裂成非此即彼的对立面——似乎要生态安全,就只能牺牲经济增长;要区域发展,就不得不放松生态保护。这是西方工业文明下典型的发展观。新时代以来,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我国生态安全整体形势已经实现质的改善,一些地方即使短时间牺牲了部分传统经济发展机会,也能通过其他的多种路径和模式,激活生态产品的生态、经济、社会多维价值,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当洁净空气可交易、优质水源能增值、生态美景能创收,保护者能切实感受到“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自己的饭碗”,全社会主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内生动力也就不断增强,生态安全的维护也从“政府主导的义务”转变为“全社会参与的自觉行动”。这正是绿色发展能够持久推进的核心动力。
例如,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在湖北宜昌,三峡大坝建成后,当地生态环境也逐步改善,围绕优质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路径也不断拓宽——工程发电、航运持续释放经济效能;依托工程蓄水后形成的独特峡江小气候培育出的各种生态农产品、渔产品,“生态溢价”愈发凸显;水利水电、长江生物多样性等特色主题研学活动热度不断攀升,库区成为年轻人的打卡热门地……无论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大工程”,还是立足区域的“小产业”,都成为了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打通“保护—收益—再保护”闭环的生动样本。
防范和应对生态风险,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可持续转化
“破坏容易恢复难”,这是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预防为主,是人类在饱尝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惨痛代价、又付出巨大的恢复努力后得出的深刻经验。防范和应对生态风险,始终是确保生态产品质量和持续供给的关键举措。当前,针对相关风险的评估手段与规制措施仍不够完善,必须要加快研究制定生态产品综合质量评估体系,探索基于生态风险防范的生态产品经营开发准入机制,保障生态产品价值可持续转化。
综合来看,协同推进生态安全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构建“保护—发展—保障”的良性循环,是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必然之举。既要以生态安全守住美丽中国的“生态颜值”,又要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激活美丽中国的“发展价值”,让美丽中国既承载当下的民生幸福,更护航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未来。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