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员(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刘志生(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的活态载体,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记忆、技艺智慧与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深化认识保护传承非遗的当代价值,对于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深远意义。
非遗是中华文明赓续发展的重要活态载体
非遗并非静止的历史遗存,而是一种以活态传承为特征的文化实践体系,在当代社会的存续与发展呈现出多维度、深层次的文明传承与创新价值。通过口传心授、仪式操演、技艺实践等方式,非遗将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宇宙认知、价值观念、审美追求以及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智慧,进行代际传递与文化再生产。
在价值内涵层面,非遗展现出与当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高度契合性。非遗蕴含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生态观念,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路径提供了重要启示。传统农耕对节气的精准把握、传统民居建筑中因地制宜的营造法则,以及传统医药阴阳平衡的健康理念,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与环境和合共生的生存智慧。在实践层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呼应,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文化支撑;而邻里相助、乡规民约等传统智慧,则为现代社区治理提供了超越法律契约的文化资源,这些跨越时空的文化精髓,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应对当代发展挑战的重要文化资源。
在文化认同层面,非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独特价值。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既展现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多样性,又通过长期的历史交融与互鉴融合,助力塑造了兼容并包、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从北方草原的游牧文化到江南水乡的农耕文明,从西南山地的民族歌舞到东南沿海的民间工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非遗在保持特色的同时,通过持续的文化对话与交流,形成了强大的文化向心力。传统节庆活动、欣赏地方戏曲表演、学习传统手工技艺等非遗实践,有助于唤起共同的历史记忆,激发深层的情感共鸣,从而增进文化认同,强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
在传承创新层面,非遗的活态流变性为其当代发展注入持续活力。在实践中,传统口传心授的非遗传承方式与现代数字技术的结合,突破了时空限制,使非遗得以在更广范围内传播。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则推动了非遗元素在当代生活中的创造性应用。这种基于本真性的创新实践,不仅使非遗实现了从活下来到活起来的转变,更通过价值重构成为参与当代文化建构的能动力量,为文化自信建设提供了深厚支撑。
非遗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路径
非遗的深远价值最终要落实到行之有效的保护与发展实践上。非遗的保护传承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以系统性思维构建科学高效的传承生态,以创新性理念激发其内在活力。
强化系统保护,夯实传承根基。健全的保护体系是非遗存续的重要基础。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及其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评估与管理机制,实现动态化、精细化管理。对濒危项目要优先实施抢救性记录工程,运用高清摄影、三维建模、数字扫描等多媒体技术,全面、真实、系统地保存其核心技艺、工艺流程、仪式规程及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与语境。应加大对传承人的扶持力度,落实传承补助,改善传习条件,鼓励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确保关键技艺后继有人。同时,必须健全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地方立法,明确保护责任,打击滥用和歪曲非遗的行为,为非遗传承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推动创新转化,拓展发展空间。保护并非将其束之高阁,而是要激发其内在生命力,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要大力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鼓励设计赋能、品牌培育和知识产权开发,推动非遗元素与创意设计、现代制造业、时尚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既有文化底蕴又有市场竞争力的非遗品牌和文创产品,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要促进非遗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培育非遗主题旅游线路、非遗体验基地和特色小镇、街区,打造沉浸式、互动性的非遗旅游新业态,让游客在游览中感受文化魅力。要积极推动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商圈,建设非遗馆、传习所、体验中心等常态化展示传播平台,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近距离接触、感知和参与非遗,使其真正“活”在当下。
借助现代技术,提升传播效能。现代科技为非遗的传承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利器,要积极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元宇宙等技术,开发数字化展示、沉浸式体验项目,建设智慧博物馆、数字非遗馆,打破时空限制,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尤其要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与参与。要将非遗内容系统性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根据不同学段特点编写非遗读本、开设非遗课程、建设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参与教学,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认知、认同与情感。
深化价值挖掘,服务社会建设。要深入阐释非遗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并结合时代要求进行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发挥非遗在道德教化、情感凝聚方面的独特优势,通过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等载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展示活动,传播仁爱、诚信、敬业、孝亲等传统美德,增进家国情怀与集体意识。
加强国际交流,参与文明对话。非遗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媒介,应积极依托“一带一路”倡议、中外文化交流年、国际会议与展览等平台,推动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走出去,参与国际文化对话与展演活动。通过精心的策展、现代的传播手段,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当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智慧,增进理解,消除偏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文化的独特力量。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非遗是承载着历史、滋养着当下、启迪着未来的宝贵文化资源,通过系统性的保护、创新性的发展以及全社会共同的努力,我们完全能够使这份珍贵的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深沉而持久的文化力量。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逻辑与历史责任研究”(编号23BKS034)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