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从岳麓书院到湖南书院,再到全国书院、东亚书院……可谓人不离书院,文不离书院、话不离书院、书不离书院,思维好像也围着书院转,近乎痴迷。”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中国书院研究中心主任邓洪波在采访中这样分享自己“邓书院”外号的由来。这个半是玩笑、半是敬意的称呼,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他一生的研究道路。
邓洪波真正与书院文化“结缘”,要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在湘潭大学历史系完成毕业论文《宋代的岳麓书院》后,邓洪波进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工作,从此开启了真正的书院人生。四十年如一日地与书院为伴,邓洪波的研究一直围绕书院历史、书院文献、书院与学术、外国书院与儒学展开,在国内外刊物发表有关书院的文章200余篇,出版著作30多部近400册。他主持部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3项,其中有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书院文献整理与研究”一项,更以优秀结题。邓洪波认为,自己撰写、主编的《中国书院史》《中国书院制度研究》两书纵横交错,搭建学术主体,《中国书院活动史》《明代书院讲会研究》《书院文献研究》等反映学术特色,构成了其多年来学术工作的代表性成果。今年,邓洪波撰写出版了《中国书院历史》《中国书院制度》两本教材,实现了书院改制120年来教材上“零的突破”,是书院文化研究领域内的一个创例。两本教材既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又吸收了最新的学术前沿观点,兼具学术、教育、文化三重价值,以服务于现代书院建设。
研究书院文化,却不只局限于“书院之中”。多年来,邓洪波参与了一系列老书院活化利用工作,真正将书院的生命力延伸到现实中来。“当下,学术思想传播仍是书院的核心功能之一,更是其安身立命的精神根基。”一方面,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文化建设丛书》,为书院复兴提供历史经验和理论参考;另一方面,他还为老书院的发展提供学术咨询、参与主持修复重建书院的展陈方案设计。湖南省内的渌江书院、南轩书院、虎溪书院,省外的辽宁银岗书院,海南东坡书院,广东端溪书院等,都曾留下过他的足迹。此外,他还以学术顾问的身份参与书院有关节目的制作中。今年播出的三档电视节目,《文庙与书院》《少年书院行》《中华书院》收视率较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邓洪波认为,学术研究与书院活化利用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学术研究重点关注理论层面,通过专业系统的研究厘清思想观点,为书院活化提供理论支撑与方向指引,避免实践流于商业化、同质化;而活化利用更重实践操作,为学术研究提供鲜活样本与实证场景,让理论落地并催生新的研究课题。他说,要最大化发挥书院的作用,“关键在于实现学术思想传播功能与多元现实需求的有机融合”,如此才在能守住书院学术本真的同时,推动其进一步融入现代生活。
“学术研究要做得深、走得远,就一定不能只在自己的圈子里打转转。”中国书院自明代开始走出国门,创造了东方汉字儒家文化的辉煌,而在“书院文化”这一研究领域,邓洪波也具有更广博的学术视野。他强调,在全球互联互通、文化交融互鉴的时代,从整个东亚乃至全世界的视角开展研究具有独特意义,有助于“为文明对话提供传统载体,为当代教育、文化传承提供跨地域的参考范式”。
目前,邓洪波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亚国家书院文献整理与研究”正在稳步推进。他还期待,以相关工作为桥梁,真正开启书院文化领域的“中西对话”。既让世界更深入地了解东亚书院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当代价值,又在比较与借鉴中吸收西方相关领域的研究方法与实践经验,实现不同文明间的智慧互鉴与优势互补,为书院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注入更强大的动力。(光明网记者 金凌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