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面对抗日战争的宏大叙事,史学研究者吴敏超始终以严谨的治学精神与细腻的人文关怀,在史料中发掘历史的面貌。深耕史学二十余载,她用“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坚守,梳理呈现区域抗战的复杂图景,关注个体生命在战争中的鲜活印记,为抗日战争史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视角。
吴敏超自中学时期便对历史研究心之向往,1997年她如愿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在浩如烟海的史卷中开启了求索之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吴敏超翻阅了大量期刊杂志,发现许多期刊杂志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创办,而此时正是局部抗战时期,“国难”一词被频繁提及。她以此完成博士论文《国难中的学术与政治:中国经济学界的争鸣(1932-1937)》,这也成为她研究抗日战争史的开端。在二十多载的治学生涯中,吴敏超坚信史学研究必须下苦功夫,她聚焦于抗日战争史、中共党史与近代经济史研究,笔耕不辍,出版专著《抗战变局中的华东》等,主编《当代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1949-2021)》,并在《近代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多篇。
在研究中,吴敏超发现抗战变局中的华东有着更为复杂的面貌,主要城市和许多乡村被日军占领,与此同时,新四军在敌后开辟了多块抗日根据地,国民政府西撤时也留置不少军政力量,汪伪政府的核心统治区也在此处。“历史的复杂性是给历史学者的最大挑战之一,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寻与思考,拨云见日是一个不易的漫长的过程。”为此,她辗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档案馆,在梳理海量史料的基础上,完成了《抗战变局中的华东》一书。
对抗日战争这一宏大历史题材的研究,吴敏超始终秉持着人文关怀,她关注“人在无情战火和艰危时刻的情感、行动与抉择”,对抗日战争将领、经济学人、华侨华人等展开深入挖掘。她认为,战争年代的个体生命,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共同组成了战时社会、战时中国的多元图景。在全民族抗战中,普通人的个体生命是整个社会最根本的元气之所在。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事实上全息式地承载着整个社会的生命历程。循着史料的蛛丝马迹,她一点点挖掘宏大叙事中的个体故事,发表了《马寅初被捕前后:一个经济学家的政治选择》《苏南反“清乡”:中共干部汪大铭的作战与生活》《从临时难民到落地生根:二战前后的新西兰华侨女性》等专题论文,展现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的紧密相连,在丰富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同时,也让那段烽火岁月更加鲜活生动。
在吴敏超看来,中华民族觉醒和民族精神升华,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了全新的高度。“文化领域的抗战展现了一个民族强大的精神力量。”吴敏超说,“战争年代,当逆境摆在眼前那刻,当牺牲不可避免之时,给人力量、抚慰人心的东西最可宝贵,那必定是经过长久历史积淀的民族品格和文化精华。也正是在抗战最艰难困苦的岁月里,中国人的坚强与忍耐,中国人不当亡国奴的信仰,再一次淬炼升华,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得到极大增强。”(光明网记者郝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