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开年以来,经济工作的九项重点任务深入推进、取得实效。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即将召开之际,光明网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推出“理响中国·铿锵有理|经济向好有底气”系列视频,聚焦九项重点任务取得的成绩与发展新机遇,解读经济发展稳中求进、向新向好的动力来源,凝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本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徐奇渊解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
【文字实录】
大家好,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徐奇渊。想象一下,如果你可以回到三国时期,和刘备、关羽和张飞共饮一壶茶,你会发现,他们享用的茶果种类远不及我们今天丰富。那时的人们从未尝过香蕉的香甜,也未曾见过草莓的娇艳,也没有西瓜、芒果等。这些今天我们司空见惯的美味水果,其实都是后来通过各种途径引入中国的。
这不仅是一个关于食物的故事,更是对外开放、交流往来的生动例子。从古至今,随着交通日益方便、开放大门不断打开,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被引入国内,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比如孩子们喜欢的乐高积木、年轻人喜欢的咖啡,还有乒乓球也是近代从国外传入的,现在也成了我们的国球。如果没有这些好吃、好玩的,现在的生活会少掉很多有趣的元素。
对外开放不只是“引进来”,还有“走出去”。中国企业就是“走出去”的典型代表,并在这个过程中迅速崛起。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进程中,我们的企业从做“学徒”开始,先是做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和加工贸易,中国学生大量到海外留学,中国的人才大量进入外资企业。通过“走出去”,我们的人才、技术、管理、国际网络等不断升级,本土企业开始做大做强,特别是中国制造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24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5年居全球第一,占全球制造业比重约30%,超过美、日、德三国总和。更重要的是,中国制造积极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正重塑新优势、迸发新动能。
在此过程中,还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比如华为、比亚迪、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等等。这些企业的国际化、出海道路有所不同,但是,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跨国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历程,都证明了对外开放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巨大活力。
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增强,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升级,尤其是一些国家反复多变的贸易政策,使国际经贸秩序遭受重创,削弱了全球经济增长前景,也对我国出口造成了一定影响。尽管面临风浪,但对外开放依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一方面,我国市场容量大、有梯度转移空间,蕴藏巨大潜力,外贸产供链日益完备、灵活,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更强、底气更足。另一方面,我们坚持积极主动扩大进出口,通过调整海外布局,努力寻找新的发展机遇。例如,我国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的经贸往来,出口仍然维持稳定增长,竞争力持续上升。
2024年,中国进出口总值达到43.85万亿元,同比增长5%,规模再创历史新高。电动摩托车和自行车热销海外市场,电动汽车出口量首次突破200万辆。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如果把这些汽车首尾相连,可以从北京到罗马。另外,跨境电商在“卖全球”方面潜力进一步释放,同时在“买全球”方面的优势也在持续发挥。2024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2.63万亿元,增长10.8%。可见,中国仍然深度参与着全球生产网络,将来中国的对外开放要向着更加平衡的方向发展,我们要推动的全球化是普惠、共赢的全球化。为此,今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会议强调,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现在,我们可以做一个总结,对外开放不仅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彩,也为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所以,开放不是一时的选择,而是长远发展的必然路径;它不仅是经济的引擎,更是文明互鉴、共创未来的桥梁。唯有坚持打开大门,与世界共享机遇,中国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行稳致远,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相关阅读: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经济向好有底气】新农人“种”出乡村振兴新“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