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赵娜(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教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为破解生产力区域布局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指明了方向。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最大限度地释放生产力发展潜能,是区域协调发展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生产力区域布局的理论回溯与时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是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中的动态系统,恩格斯早在《反杜林论》等著作中就清晰阐明未来社会应实现生产力平衡布局,经典作家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力布局弊端的基础上,明确城乡关系从对立走向统一的基本规律,提出资源在区域间均衡配置是未来社会发展的理想形式。列宁在编制俄国经济计划时划分多个相互独立经济区域进行产业布局,以充分发挥各地区自身比较优势。总体而言,一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区域布局取决于其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在现实中往往呈现非均衡特征。随着生产力不断提升,经济效率较高地区通过技术扩散、产业转移、产业升级等区域协作带动效率较低地区发展。
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前瞻的战略思维科学把握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趋势,创造性地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十五五”时期要求“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既是对经典生产力区域布局理论的继承,又是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关键路径。其一,东部地区“创新引领”与中西部地区“要素支撑”各展所长,协同推进将“科技红利”转化为“民生福祉”;其二,深化区域协同创新,通过整合全国优势资源提高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释放区域生产力潜能;其三,以差异化布局破解“小而全”发展困局,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为“十五五”时期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
区域经济布局与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关系
“十五五”规划建议同时将“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与“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要求我们精准把握区域经济布局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关系。
一方面,区域经济布局构成了生产力跃升的空间起点。新兴产业的形成、发展、壮大总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载体,生产力跃升首先是以这些区域原本的自然禀赋、产业结构、要素组合为基础的。适宜的区域经济布局,能够充分发挥不同区域自身禀赋优势和比较优势,为生产力发展提供精准承载空间。
另一方面,生产力发展会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布局优化。存在于一定时空中的生产力三要素,其分布常常处于动态变化中,呈现为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区域空间层面的重新配置和优化组合。生产力跃升过程中每一次颠覆性技术创新都会驱动经济结构重塑,形成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促使生产要素在更广阔、更完善、更精准的空间范围内进行高效配置,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布局优化。
总体来看,区域经济布局与生产力发展构成协同发力、动态互促、螺旋上升的关系,共同服务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叠加效应”,重点强调区域优势互补、协调联动发展。在实践层面:一是要把握全局与区域的辩证关系。既要系统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又要根据各区域禀赋条件、产业类型和创新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二是要把握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关系。既要发挥“四大战略”叠加效应,通过破除壁垒、统一规则、区域联动,打破“创新高地与低地并存”的不平衡格局,重构创新资源的区域配置,又要培育区域创新增长极,提升其辐射带动能力,将“极化”效应转化为“涓滴”效应。三是要把握抢抓机遇与错位发展的辩证关系。既要抢抓战略机遇,以科技创新赋能区域特色产业,又要差异化布局产业链条,推动区域经济从“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协同”转型。
以区域经济布局优势统筹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具备一定禀赋条件,要充分考虑现实可行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展现出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策略。同时,依托区域经济布局优势,能够更好统筹战略前瞻性与区域适配性,精准施策发展新质生产力。
具体来看,我国各区域板块资源禀赋、产业布局、区位优势差异显著,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立足区域发展实际,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阶段等自身特点各扬所长,有选择地推动具有本地特色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形成“空间赋能-动能革新-互促共进”的螺旋式上升新格局,稳步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是以政策引导与制度协同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将“有为政府”的顶层设计聚焦于破除制约“有效市场”发挥决定作用的制度性障碍,通过政策手段消除市场分割、打破行政垄断、破除要素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引导区域根据各自优势发展差异化新兴产业。
二是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纵深发展,以统一的市场准入标准和监管体系畅通要素市场,充分发挥“四大战略”叠加效应,高效联动京津冀的产业协同、长三角的创新资源、珠三角的制造能力、粤港澳的开放优势、成渝战略腹地优势,推动重大生产力布局从“差异化发展”转向“系统性优化”,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跨区域融合。
三是建立新质生产力区域布局动态监测机制,重点评估区域间前沿产业布局动态变化及其协作效应、数据要素质量提升与区域配置效率变化、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营商环境改善等,将监测结果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
“十五五”时期,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应立足区域发展实际进行科学定位,在协同联动中凝聚合力,在守正创新中破解难题,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小苗成大树”。迎难而上、乘势而上,推动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为“十五五”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空间与动能双重支撑。(西安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韩成竺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协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4BKS071)的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