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贾若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李林(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西部之光”访问学者)
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是治理、保护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三峡库区作为三峡工程百万移民安置地,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是支撑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战略承载区。
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发电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峡库区始终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持续探索重点生态功能区、欠发达地区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如今,库区绿水青山“颜值”更靓了、金山银山“价值”更高了,经济发展活力更强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有机统一的发展模式基本形成,在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的示范性作用、引领性功能更加突出。
“生态颜值”提速焕新再升级
绿色是三峡库区最鲜明、最厚重的底色,更是长江经济带永续发展的最大底气。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要深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上中下游协同,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三峡库区始终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生态系统功能稳步增强,三峡库区作为长江上游水土资源“稳定器”、生态安全“缓冲器”、环境污染“净化器”等生态功能更为突出。目前,沿岸严格落实长江干支流岸线1公里、3公里产业管控政策,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基本建立。水生态持续改善,库区干流12个国控断面水质自2017年以来稳定达到Ⅱ类标准,重要支流Ⅲ类及以上水质监测断面占监测断面总数的80%以上,“一江碧水穿城过”成为三峡库区的壮美景象,“一江碧水•最美岸线”成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同时,库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珍稀动植物保护成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向好的“绿色金名片”。消落区“天窗”和“断带”问题得到有效治理,保土、保水、隔离功能稳步恢复完善,拦污治污最后一道防线得到有效巩固。
“山水颜值”加快转化为经济价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三峡库区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新模式,着力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库区围绕峡江、平湖、绿岸,立足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富集优势,以“生态+”不断激活产业动能、“+生态”持续筑牢产业根基,推动文化旅游生态深度融合,系统谋划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三峡路径”,生态绿色的高颜值正在加快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高价值。例如,当地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郑渝高铁、沪蓉高速等交通轴带,以多元化的“生态+文旅”“生态+康养”等深化生态与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游轮游、高铁游将库区景点“串珠成链”,让水中森林等生态景观与屈原故里、夔州古城等文化IP相映成趣,基本构建起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以森林、温泉、山地、瀑布等资源为依托,围绕医药养食游等领域,推动医疗、文化、旅游、体育等多业态融合发展,全方位、全周期的生态康养产业链正在加速形成。
绿色生态库区蝶变活力金库区
促进库区产业绿色化循环化发展,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是实现三峡库区高质量发展的务实举措,更是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思路,围绕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加快推动制造业、生态农业向绿色化循环化发展,三峡库区的绿水青山正在加速转变为生态、经济和社会三重效益,“绿色库区”“生态库区”逐步转变为“金库区”“活力库区”。
比如,在工业领域加快推动制造向智能化转型、产品向品牌化转型、结构向高端化转型、过程向绿色化转型,绿色消费品、绿色建材以及汽车、电子、医药(中药材)、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或配套产业基地正在加快形成,库区产业“含绿量”和“含金量”同步提升,为库区“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同时,生态农业循环化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库区立足柑橘种植核心优势,以科技赋能拓宽产品矩阵,加速构建循环化绿色产业链,已形成“低山脐橙带、中山茶叶板栗带、高山核桃中药材带”的立体产业布局,三峡柑橘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黄金果”。通过实现柑橘从花到果、从皮到渣的“零废弃”全链条利用,成功将人见人爱的小水果培育成带动增收的大产业,生态农业附加值持续提升。
对口支援为库区绿色低碳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对口支援三峡库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三峡库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助力,更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自1992年中央开展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工作以来,尤其是2021年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合作规划(2021-2025年)》以来,三峡库区援受双方始终保持工作不松劲、标准不降低、力度不减弱,推动库区的生态绿色、人力资源、政策红利与帮扶省市的资金、技术、管理等深度融合、互补互促。对口支援已实现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赋能、从单项援助到产业、人才、消费、市场全方位合作的深刻转型,对口帮扶升级版加速形成。通过构建双方政府搭台、两地企业唱戏、政企多方共赢的协同发展模式,库区中药材、农产品不仅顺利进入支援方市场,更借助其开放平台、贸易渠道、产业载体快速“出海”,极大拓展了库区发展空间。而支援方也通过帮库区拓市场、引产业、转成果,进一步优化自身产业链布局,丰富了科技创新实践场景,实现双向共赢。
相关阅读
【理响中国·薪火“燃”青春】协同推进生态安全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