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璐(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工商学院博士生)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持续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乡风建设,不仅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更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持久的精神动力。
深刻把握新时代文明乡风建设的内涵要义及时代价值
文明乡风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保护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乡村特色的、体现农民的物质条件、精神风貌和行为方式的精神文明形态。新时代背景下,其价值意蕴愈发凸显,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从历史维度来看,文明乡风建设是赓续中华优秀农耕文明的历史必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绵延五千年的农耕文明,其在长期发展中孕育出的守望相助、尊老爱幼、勤俭节约、敬畏自然等核心理念,以乡风、民俗的形式传承下来,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基因和底色,对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风俗习惯、思维模式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文明乡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守护好农耕文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根脉不能断。因此,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保护传承农耕文明,保持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独特性与延续性,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实践维度来看,文明乡风建设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由“形”向“神”深化的内在要求。“千万工程”二十多年来的成功实践展现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的治理智慧,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科学指引与根本遵循。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核心就是要借鉴其系统思维、久久为功的理念和方法,推动乡村建设从侧重基础设施等“硬件”投入,转向更加注重乡风文明、治理效能等“软件”提升,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从发展维度来看,文明乡风建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之需。中国式现代化既包括城市的现代化,又包括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必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既注重物质基础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人民的道德素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必须在夯实农业农村物质基础的同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激发农民主体性和创造力,从而实现社会文明程度的全面进步。
当前文明乡风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
文明乡风建设始终是党领导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各地围绕移风易俗、涵养文明乡风、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进行了扎实有效的探索,文明乡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然而,在不断进步的同时,仍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乡村文化价值认同日渐式微,乡村公共精神有待重塑。乡土社会本是以血缘、地域为纽带形成的熟人社会,但在城市化进程中受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文化传承断裂、价值观念多元化等因素影响,传统乡村社会结构正经历深刻的解构与重组。传统的维系农村社会秩序的价值和精神不再稳固,乡土道德规范呈现一定程度的式微趋向,乡村文化价值遭到质疑。
移风易俗的长效机制有待健全。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广大农村面貌地区发生历史性改变,但部分地区的移风易俗工作尚未实现从外部约束到内在自觉的有效转化。有的地方工作方法流于简单化、形式化,未能深入把握移风易俗作为群众工作的本质属性,忽略了对乡土社会礼俗传统的复杂性与差异性的辨析,易采取“一刀切”的刚性措施,导致治理效果难以持续。同时,在村规民约的制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的建设,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发挥等方面存在一定结构短板与实践困境,难以做到可持续。
乡村文化供给与需求错配,文化活力激发不足。长期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提升生产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主,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及投入力度相对不足,精神文明建设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导致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不足,一些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风俗、民间习俗和仪式等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力度不够,引发当地乡村文化日益式微,也错失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机遇,进一步抑制了文化活力。
多元主体协同机制不畅,农民主体作用未能充分激活。当前,基层政府、农民群体与社会组织等多元力量尚未形成有效合力。农村社会组织整体发育不健全,存在规模小、资源缺、专业能力弱等问题,在运作中过度依赖政府,未能真正响应农民的文化需求,公信力与动员能力因而受限。
持续深入推进文明乡风建设的实践路径
思想引领是文明乡风建设的首要任务,必须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将党的创新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乡村日常生活,持续强化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一是推动话语体系创新。用“乡土语言”解读“大政方针”,常态化开展大众化、针对性强的理论宣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二是发挥典型示范效应。乡村作为典型的熟人社会,群众之间相互影响大,要通过选树和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文明家庭等先进榜样,激励广大农民见贤思齐,营造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三是培育现代法治意识。要着力强化农民法治观念,常态化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引导农民主动学习法律知识、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增强依法办事的自觉意识,掌握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
移风易俗是文明乡风建设的难点,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是当前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抓紧抓实的紧迫任务。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农村地区情况各具特色、千差万别,移风易俗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通过深入调研和意见征集,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民族文化与地方习俗确定移风易俗的内容和方式。二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吸引青年人才返乡创业,着力培育一代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从根本上摆脱落后观念束缚,展现文明自主的精神风貌。三是强化党员干部带头。严格村干部管理监督,要求党员干部以身作则,使其在遵守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文明乡风建设必须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根基,对培育文明乡风起到重要作用。一是传承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加强地方特色文物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推动其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实现文化价值与实用价值的统一。另一方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通过培育壮大乡土文化能人、乡村工匠等人才队伍,让农耕技艺、传统手工艺、民俗节庆等非遗项目得以保存与延续,并积极探索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路径,使得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活力。二是扩大乡村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机制,强化政策引导与资源倾斜,通过专项扶持、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加大对乡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加强城乡文化资源的统筹与调配,持续挖掘如“村BA”“村超”“村晚”等创新公共服务形式,促进乡村文体活动健康发展。三是积极培育文化新业态。推动乡村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农业的深度融合,将独特的乡风民俗、农耕文化转化为乡村旅游的特色产品,充分发挥乡村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为文明乡风建设提供可持续的经济支撑。
持续深入推进文明乡风建设是一篇大文章,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立足乡村发展实际、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彰显乡村发展特色,让和美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推动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精神文化根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生王苗亦对本文亦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