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尹西明(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国际组织创新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与科技协同创新研究院副院长);茶洪波(北京理工大学国际组织创新学院博士研究生)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高度,将“十五五”时期定位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并提出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这其中,“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十五五”时期的战略任务进行系统部署,再次凸显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的战略意义。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历史契机,关键在于将科技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引领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机理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代表了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方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也是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
科技自立自强构成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元基础”。生产力形态的质变源于其技术内核的根本性革新。新质生产力作为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具体形态,其“存在”依赖于一套自主、可控、先进的技术知识体系。这套体系无法通过引进或模仿真正获得。当前我国在部分关键领域所面临的“卡脖子”技术瓶颈,其主要原因是技术“元基础”,即基础理论、核心算法、底层架构与关键材料等原始创新能力的薄弱与结构性缺失。因此,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就是通过内源性创新,构筑起属于自身的、安全的、持续演进的技术“底座”,为新质生产力的生成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科技自立自强是新质生产力持续跃迁的“核动力”。新质生产力并非静态的存在,而是一个动态演进、不断升级的发展过程。其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并非来自外部技术的输入,而是源于国家科技创新内生能力的持续进化与螺旋上升。这要求国家创新体系不仅要在已有技术路线上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科技自立,更要具备在前沿领域、“无人区”进行原始创新、定义未来技术范式的先导能力,迈向自强。从人工智能的算法革命到生物制造的合成突破,每一次引领性的科技突破,都意味着为新质生产力开辟了全新的“可能性空间”,驱动其向更高形态跃迁。以应用导向的追赶型创新容易丧失对知识根基与核心架构的主导权,这一路径下形成的生产力具有外生依附性与被动响应性,难以规避外部技术范式革命所带来的颠覆性冲击。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价值在于其能够形成一种内生性的动力机制,不仅保障了发展的可持续性,更从根本上定义了发展路径的自主选择权与未来走向的决定权。
科技自立自强是确保新质生产力效能最大化的“加速器”。新质生产力的先进性,最终要通过其对全要素生产率和国家产业安全韧性水平提升效能来检验。一方面,自立自强的核心技术,如自主工业软件体系、高端芯片制造能力、可控的算法生态突破等,能够确保数据、资本、人才、技术、场景等生产要素在自主、安全、高效的技术架构内实现创造性组合,避免因外部技术断供或地缘政治博弈导致的系统性效率损失与安全风险。为此,必须强化科技基础条件自主保障,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将技术进步转化为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的成效。另一方面,掌握核心技术意味着掌握技术迭代的主导权,能够以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场景牵引技术攻关和赋能应用,使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更精准地服务于高质量发展和国家现代化,从而实现效能的最大化与发展的自主性。
系统构建以科技自立自强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布局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引领作用,将其内在优势充分转化为催生和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系统性动能,需要以前瞻性、系统性的战略谋划为先导,整合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一个多主体、多要素协同发力,充满创造力、活力和竞争力的引领型国家创新体系。
第一,强化原始创新与核心技术攻关,筑牢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面对国际科技竞争的复杂态势,必须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体系化优势。要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求取得决定性突破。同时,突出国家战略需求的牵引作用,紧密围绕国家安全与产业发展的核心命脉,系统部署并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并加强基础研究的战略性、前瞻性、体系化布局,加大长期稳定支持。通过强化从科学研究到技术开发全链条的原始创新导向,产出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原创成果,从而从根本上扭转关键领域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为新质生产力的萌发与壮大奠定坚实的技术“底座”。
第二,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开放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创新非孤岛行为,而是一个复杂线性过程,依赖于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要加快建设企业主导型国家创新体系,推动人才、资金、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向高效能的创新型企业集聚;支持领军或先锋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使其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与成果转化中发挥“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与“场景应用者”的核心作用。更加重视场景驱动创新的制度设计,健全完善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场景应用示范平台等多样化载体,畅通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化与规模化生产的转化链条,有效解决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梗阻问题,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共同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第三,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部署,培育支撑创新的“战略力量”。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实施更具前瞻性与全球视野的开放型人才政策。着力构建科学、高效的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深化以“破五唯”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强化对学生科学精神、批判性思维与前沿创新能力的系统培养。打造一支规模宏大、梯队合理、素质一流的战略人才梯队,有效覆盖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应用的创新全链条,精准囊括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及高水平创新团队等关键主体。通过系统性优化人才评价、激励与服务机制,构建能够有效激励前沿探索、并理性包容失败的制度环境与创新文化,形成高水平创新生态。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强大的人才引聚效应,激发各类创新主体与顶尖英才的创新活力,从而为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孕育与高质量发展奠定人才根基。
第四,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创新和赋能应用,培育国家科技先导能力。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一方面,必须把握AI4S(智能科研)范式变革的历史机遇,通过“AI+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抢占未来科技创新制高点。聚焦大模型架构、自主算法、高端芯片等底层技术,加大前瞻性、引领性基础研究投入,力争在人工智能理论体系和关键前沿技术上实现原创性突破。另一方面,构建高效协同的AI算力与数据供给体系。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推动智能算力资源统筹调度与普惠服务,破解算力瓶颈。同时,建设高质量、开放共享的场景数据资源库,强化数据标准与安全治理,为AI技术创新提供坚实基础支撑。此外,实施“人工智能+”深度融合行动。推动AI技术在全行业、全链条、全场景中的规模化应用,特别是在制造业、生物医药、能源交通等关键领域,打造示范性强、赋能效应显著、经济带动性强的AI应用场景,以场景驱动技术迭代与产业升级。进而培育能主动定义未来产业形态、主导全球技术范式演进的国家科技先导能力,并据此系统性塑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性力量。国家科技先导能力的形成能助力从源头上掌握产业发展主导权,在全球竞争中摆脱“引进-落后-再引进”的被动循环,从而将超大规模市场拥有的丰富场景优势,转化为面向未来的规则制定权、标准主导权和产业定义权。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科技成果转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理论基础、组织模式与制度环境”(72474025);工业和信息化部重大项目“关于完善新发展阶段产业政策若干关键问题研究”(ZFSZCYJ202501);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25JD20151)阶段性成果。】
相关阅读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专家谈】五年规划:解码中国发展奇迹的制度密码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专家谈】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塑造外部环境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专家谈】以人工智能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效能提升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专家谈】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专家谈】 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专家谈】投资于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密码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专家谈】准确理解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融合化方向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专家谈】激发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新引擎 构筑三位一体新优势
